时间: 2025-05-05 15:44: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5:44:16
昨夜月明峰顶宿,隐隐雷声翻山麓。晓来却问册下人,风雨三更卷茅屋。
昨夜我在山顶月光下宿营,隐约听见雷声在山脚翻滚。清晨我问身边的仆人,昨夜三更时分风雨已将茅屋卷起。
本诗虽无明显典故,但提及“雷声”与“风雨”可联想到古代文人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尤其在夜间的自然景象中,常表现出一种对天地万物的感悟与思考。诗中描绘的情景,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与细腻的观察。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宗道,号阳明,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心学”的代表人物,强调内心的道德自觉与实践。王守仁的诗词作品多表现出其哲学思想,常与自然景观结合,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思索。
此诗写于王守仁游历山林的时期,正值夜宿山顶,月明之夜感受到雷声,清晨又听闻风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与思考。诗作表达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体现出他在哲学思考与自然体验中的交融。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生动的自然场景,展示了诗人在夜宿山顶时的感受。开篇“昨夜月明峰顶宿”,诗人以月光为引,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幽的氛围。接下来的“隐隐雷声翻山麓”,则打破了这种宁静,雷声的隐约传来,仿佛在提醒诗人自然的无常与不可捉摸。
清晨的“晓来却问册下人”一句,使得整首诗从静谧走向了动态。诗人关心周围的仆人,询问昨夜的风雨,表露出一种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与关注,也可以看作是对生活境遇的思考与关怀。最后一句“风雨三更卷茅屋”,则生动描绘了大雨来临的情景,进一步突显了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渺小。
整首诗通过对夜宿山顶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体现出一种豁达的心态。即便是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依然能从中感受到自然的美与力量,展现了他心中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仰。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思考,同时也体现出一种淡然面对生活中不可预知变化的态度。诗人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现象结合,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王守仁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诗中“昨夜月明”描绘的场景是什么?
A. 烟雾弥漫
B. 明亮的月光
C. 繁星点点
D. 暴风骤雨
诗中提到的“风雨三更卷茅屋”主要强调了什么?
A. 人类的无能为力
B. 自然的美丽
C. 夜晚的宁静
D. 生活的乐趣
与李白的《夜泊牛津》相比,王守仁的《夜宿天池》更注重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哲理思考,而李白则通过豪放的笔调表达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两者在风格与情感基调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自然观与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