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44: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44:10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河北的百姓,生活在边境附近,饱受苦难。
每家每户都让孩子学习耕作和织布,
却将收获的成果上交给官府,去支援抵御外敌的事务。
今年大旱,田地一片焦黄,
而地方官还催促缴纳河流的赋税。
老人和孩子们依偎在一起南逃,
而南方的人们丰年却也没有粮食。
天地间充满了悲愁,白天的阳光也显得昏暗,
路旁经过的人们面色苍白。
你出生的时代不如贞观年间,
那时一斗粟只需几钱,根本没有战乱的威胁!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宋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位期间推行新法,致力于国家的改革与富强。王安石的诗词作品多以现实关怀为主题,反映社会问题。
《河北民》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王安石改革之际,社会动荡,民众生活困苦。诗中反映了当时河北地区民众的艰辛与苦难。
《河北民》是一首充满悲情的诗歌,通过描绘河北地区百姓的困境,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民生的艰辛。诗的开头便以“河北民”点明主题,直接而有力地引入了百姓的困苦生活。接着,诗人通过“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揭示了百姓们不仅要辛勤耕作,还要将收获的成果上交官府,充当抵御外敌的工具,这种剥削加重了他们的苦难。
大旱的描写,使得诗中对自然灾害的感叹更为深刻,“千里赤”不仅展现了干旱对土地的影响,也象征着百姓绝望的生存状态。接下来的“老小相依来就南”,更是展现了家庭团结的温情,然而这种团结的背后,却是为了逃避困境而不得不南逃的无奈。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由悲愁构成,作者通过“悲愁天地白日昏”的描绘,传达了那种深沉的无助感。最后一句“斗粟数钱无兵戎”,不仅是对比贞观时期的富足,更是对当下苦难的无奈与反思,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对当下的忧虑。
《河北民》通过描绘河北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和对历史的反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民生的困苦。
《河北民》是由哪位诗人创作的?
诗中提到的“河役”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贞观”指哪个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