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24: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24:25
秋日有寄
作者: 罗隐 〔唐代〕
丹青未合便回头,
见尽人间事始休。
只有百神朝宝镜,
永无纤浪犯虚舟。
曾临铁瓮虽分职,
近得金陵亦偶游。
东去西来人不会,
上卿踪迹本玄洲。
在画作未完成之前,我已回首望去,
见尽世间的事物,心中已然平静。
唯有百神朝拜着那面宝镜,
永远不会有细小的波浪侵扰着虚幻的船只。
曾经在铁瓮之地虽有分工,
如今在金陵也偶尔游玩。
无论东去西来的人,终究不会相识,
而上卿的踪迹,正如那神秘的玄洲。
罗隐(833年-909年),字希声,号天池,唐代诗人,晚唐时期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他以诗歌见长,尤其擅长五言绝句。罗隐的诗风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反映了他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
《秋日有寄》写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士人生活困苦的时期。诗人以秋日的宁静为背景,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友人的怀念,展现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秋日有寄》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通过对秋日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诗的开头“丹青未合便回头”意指在创作未完成时,诗人已回望人生,似乎在暗示他对生活的深刻反思。紧接着“见尽人间事始休”,表明诗人经历了世间的纷扰与无常,心中逐渐平静,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境界。
“只有百神朝宝镜,永无纤浪犯虚舟”,诗人用“百神”与“宝镜”的意象,象征着对真理与智慧的追求。在这个宁静的心境中,细小的波浪也无法打扰他的内心平静,显示了他对世俗纷争的淡然态度。
后半部分的“曾临铁瓮虽分职,近得金陵亦偶游”,透露出诗人对过去的追忆与对现状的自得。虽然身处不同的环境,诗人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思念。最后两句“东去西来人不会,上卿踪迹本玄洲”,则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如同遥远的神秘之地,令人感到无奈与惆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友人的怀念,通过秋日的宁静展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罗隐生活在哪个朝代?
诗中提到的“宝镜”象征了什么?
“东去西来人不会”表达了什么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