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花石纲

《花石纲》

时间: 2025-05-02 07:56:29

诗句

假山虽假总非真,未必中间可隐身。

若使此山身可隐,上皇不作远行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7:56:29

原文展示:

花石纲 假山虽假总非真, 未必中间可隐身。 若使此山身可隐, 上皇不作远行人。

白话文翻译:

假山虽说是假的,但终究不是真的, 它中间未必能藏身。 如果这座山真能让人隐居, 那么皇上就不会远行了。

注释:

  • 假山:人工堆砌的山石,用以装饰园林。
  • 隐身:隐藏身形,指隐居。
  • 上皇:指皇帝。
  • 远行人:指皇帝外出巡游或征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抒情、咏物为主,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观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对假山的描写,隐喻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在宋代,文人多有隐逸之志,但往往因种种原因无法实现,此诗正是这种情感的体现。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假山为切入点,通过对“假”与“真”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深切向往。首句“假山虽假总非真”,直接点明了假山的虚幻性,暗示了现实世界的虚伪和不真实。次句“未必中间可隐身”,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虚幻感,指出即使在看似可以隐居的假山中,也无法真正实现隐逸。后两句“若使此山身可隐,上皇不作远行人”,则通过假设的语气,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逃避。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假山的描写,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假山虽假总非真”:首句直接点明假山的虚幻性,用“虽假”和“总非真”形成对比,强调了假山的非真实性。
  2. “未必中间可隐身”:次句进一步指出假山无法提供真正的隐居之所,用“未必”表达了一种可能性,但更多的是一种否定。
  3. “若使此山身可隐”:第三句通过假设的语气,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渴望,用“若使”引出了一种理想化的情境。
  4. “上皇不作远行人”:末句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逃避,用“上皇不作远行人”暗示了皇帝的远行是现实世界的一种象征。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假”与“真”的对比,强化了假山的虚幻性。
  • 假设:通过假设的语气,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渴望。
  • 对比:通过“上皇不作远行人”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逃避。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假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诗中通过对“假”与“真”的对比,以及假设的语气,强化了这种情感的表达,反映了宋代文人普遍的隐逸情结和对现实世界的逃避态度。

意象分析:

  • 假山:作为诗中的主要意象,假山象征着虚幻和不真实,是现实世界的一种隐喻。
  • 隐身:作为隐逸的象征,隐身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渴望,但在此诗中,隐身在假山中是不可能的,这进一步强化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假山”象征着什么? A. 真实的生活 B. 虚幻的世界 C. 隐逸的生活 D. 远行的皇帝

  2. 诗中的“上皇不作远行人”表达了什么? A. 对皇帝的赞美 B. 对隐逸生活的渴望 C. 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D. 对远行的向往

答案: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通过对庐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山居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诗词对比:

  • 苏轼《题西林壁》与汪元量《花石纲》: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苏轼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而汪元量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汪元量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诗人的创作特点,有助于深入理解汪元量的诗歌。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饮酒 不寐 暇日游石门用前韵 题大儒寮小阁 初归筠庄苏粹之以诗见贻次韵答之 其二 西山雨中独宿寄粹之 病卧一春无复少况蹈元顾为寻山之行以诗简之 次韵刘宽夫 岁后三日与罗权共二邵似表弟席上分梅花年后 送硕夫赴试礼部 山游遇雨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谁是谁非 包含犹的成语 签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木字旁的字 比字旁的字 香军 包含龈的词语有哪些 愿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黹字旁的字 雨收云散 辰字旁的字 东岳大帝 焌皇 精忠庙 辵字旁的字 消缴 一差半错 包含零的成语 帮倒忙 兰心蕙性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