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孙员外赴阙后重到三衢

《孙员外赴阙后重到三衢》

时间: 2025-07-29 07:10:15

诗句

远山高枝思悠哉,重倚危楼尽一杯。

谢守已随征诏入,

鲁儒犹逐断蓬来。

地寒谩忆移暄手,时急方须济世才。

宣室夜阑如有问,可能全忘未然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9 07:10:15

原文展示:

远山高枝思悠哉,重倚危楼尽一杯。
谢守已随征诏入,鲁儒犹逐断蓬来。
地寒谩忆移暄手,时急方须济世才。
宣室夜阑如有问,可能全忘未然灰。

白话文翻译:

远处的高山和树枝让我思绪悠远,我在危楼上重新倚靠,喝完这一杯酒。谢守已经跟随征召进入朝廷,而鲁儒仍在追逐那断了的蓬草。寒冷的天气让我无端怀念过去温暖的手,时局紧迫,正需要有人出世施展才华。夜深人静的宣室,如果有人问起,难道我可能全然忘记那曾经的灰烬?

注释:

  • 谢守:指谢安,东晋著名政治家。
  • 鲁儒:指鲁迅,代表儒家士人的形象。
  • 断蓬:比喻无根无依的人或物,表达孤独感。
  • 宣室:指古代宫室,象征着孤独的夜晚。
  • 移暄手:意为转移温暖的手,表现对温暖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罗隐,唐代诗人,以其五言诗见长,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描绘田园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罗隐赴阙后重返三衢的途中,反映了他在政治变迁和个人情感之间的矛盾与思考。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开篇的“远山高枝思悠哉”便是对自然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心中那份无尽的思绪与忧虑。诗中提到的“谢守已随征诏入”,表现出对权力与地位的渴望,然而随之而来的“鲁儒犹逐断蓬来”则透露出对失去根基的人的同情。

诗的后半部分更为深刻,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与对未来的思考。“地寒谩忆移暄手”不仅仅是对温暖的怀念,更是对温暖人心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最后一句“可能全忘未然灰”则是对过往的反思,暗示着过去的经历对现在仍有深远影响。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既有自然风光的描绘,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感悟,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远山高枝思悠哉:远处的山和树让人产生悠远的思考。
  2. 重倚危楼尽一杯:在危楼之上再次倚靠,喝尽这一杯酒,似乎在借酒消愁。
  3. 谢守已随征诏入:谢安随征召入朝,象征着成功与权力。
  4. 鲁儒犹逐断蓬来:鲁儒依旧在追逐失去的根基,表现孤独与无奈。
  5. 地寒谩忆移暄手:寒冷的环境中,无端回忆起过去的温暖。
  6. 时急方须济世才:时局紧迫,需要有才干的人来施展能力。
  7. 宣室夜阑如有问:在夜深人静的宣室中,如果有人问起。
  8. 可能全忘未然灰:是否会忘记过去的种种经历,留下的只是灰烬?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如“断蓬”象征孤独),对仗(如“远山高枝”与“重倚危楼”)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个人的孤独与思考,表达了对时局变化的忧虑,以及对过去经历的怀念与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远山:象征着理想与遥远的追求。
  • 高枝:代表着高尚的情操与向往。
  • 危楼:暗示人生的脆弱与不确定性。
  • 断蓬:象征无根的漂泊与孤独。
  • 宣室:代表着内心的孤寂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谢守”指谁? A. 李白
    B. 谢安
    C. 杜甫
    答案:B

  2. “鲁儒犹逐断蓬来”中的“断蓬”比喻什么? A. 有根有据
    B. 无根无依
    C. 前途光明
    答案:B

  3. 诗人对温暖的渴望主要体现在哪一句? A. 远山高枝
    B. 地寒谩忆移暄手
    C. 可能全忘未然灰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罗隐的《孙员外赴阙后重到三衢》与杜甫的《登高》都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但罗隐的诗更为细腻,侧重于内心的孤独与温暖的渴望,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两者的风格虽有不同,但都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人世的无常和思考的人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相关查询

九日 戒珠寺雪轩 建炎丞相成国吕忠穆公退老堂诗 寄泉州孝忠光禅师 宫词四首 宫词四首 宫词四首 宫词四首 访庆老不值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俄语 时务 乙字旁的字 副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一毛片甲 经略 包字头的字 牛字旁的字 口结尾的成语 包含夕的成语 义不反顾 甘字旁的字 柰花 沓来麕至 丰功懿德 不饮盗泉 弭耳受教 尸字头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