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0:20: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0:20:35
圣俞惠宣州笔戏书
作者: 欧阳修
圣俞宣城人,能使紫毫笔。
宣人诸葛高,世业守不失。
紧心缚长毫,三副颇精密。
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
京师诸笔工,牌榜自称述。
累累相国东,比若衣缝虱。
或柔多虚尖,或硬不可屈。
但能装管榻,有表曾无实。
价高仍费钱,用不过数日。
岂如宣城毫,耐久仍可乞。
这首诗赞美了来自宣城的笔工,尤其是能制作出优质毛笔的工匠。宣城的人们,像诸葛亮一样,世代相传,技艺不失。他们的笔毛紧密地绑缚在一起,制作精良,适合各种需求,使用百管笔毫无差错。而京师的笔匠自夸技艺,许多名声在外,却常常只是表面光鲜,像衣服上的虱子一样。它们有的柔软却尖细,有的坚硬不能弯曲。虽然看似能装满笔管,实际上往往没有实用价值。即使价格高昂,使用时间也不长。比起宣城的毛笔,耐用性更强,还能流传久远。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擅长诗词、散文和古文。他提倡文采和思想的结合,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的时期。通过对宣城毛笔工匠的赞美,表现出对传统技艺的珍视,同时也对市场上劣质产品的批评,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圣俞惠宣州笔戏书》通过对宣州毛笔的赞美,展示了作者对传统工艺的高度认可。诗中以宣城的毛笔为主线,展现了其制作精良、耐用的特点,并以此对比京师的笔匠,揭示了市场上劣质产品的现象。诗中运用“诸葛”这一典故,既传达出宣城人技艺的传承,也表现出对工匠精神的推崇。
整首诗结构严谨,语言简练,通过对比手法,使得宣城毛笔的优越性能更为突出。作者在描绘毛笔的细致入微中,流露出对传统手工艺的深切情感。这不仅是一首赞美工匠的诗,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诗中的情感真挚,既有对技艺的赞美,也有对商业化现象的反思,传达出对质量与实用性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宣城毛笔的赞美与京师笔工的批评,传达出对传统手工艺的珍视和对商业现象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质量与实用性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宣城”的工匠被比作谁?
A. 曹操
B. 诸葛亮
C. 李白
D. 杜甫
诗中对京师笔工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哪一点?
A. 价格低廉
B. 技艺高超
C. 表面光鲜无实
D. 质量优越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宣州的赞美
B. 对毛笔的制作过程
C. 对传统工艺的珍视与批评商业化现象
D. 对诗歌创作的思考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