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08: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9:08:39
群虫喜炎热,此独爱高阴。
薄蜕聊依叶,清声已出林。
人闲感衰节,风急杂遥砧。
虚腹曾何竟,常忧螗斧侵。
众多虫子都喜欢炎热的天气,而这只蝉却独自喜欢高高的阴凉。它轻轻脱去外壳,依偎在树叶上,清脆的鸣声已经在林中响起。人们在闲暇中感受到衰老的季节,风急促地吹动着远处的砧板声。它空虚的腹部又何时才能满足,常常忧虑着蝗虫和斧头的侵袭。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香山,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咏物,尤其以描写自然景物和小动物而闻名。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秋日咏蝉》创作于秋季,正值蝉鸣的时节。诗人在观察蝉的生存状态时,产生了对生命和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梅尧臣的《秋日咏蝉》以蝉为主角,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蝉在炎热夏季后的孤独与坚持。诗的开头通过“群虫喜炎热,此独爱高阴”呈现出一种对比,群虫追逐炎热,而蝉却选择了阴凉的栖息,这不仅突显了蝉的独特性,更反映了诗人对宁静与孤独的向往。
接着,“薄蜕聊依叶,清声已出林”一联,生动描绘了蝉蜕壳后的状态,清脆的鸣声在林中回响,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息。这里,蝉的鸣叫不仅是它生命力的象征,也隐含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而“人闲感衰节,风急杂遥砧”则将视角转向人,表现出秋季的萧瑟与不安,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最后一句“虚腹曾何竟,常忧螗斧侵”更是将生存的焦虑与生命的脆弱展现得淋漓尽致,蝉虽鸣叫,却始终难免饥饿与危险。
整首诗以蝉的独特视角反映了人世间的忧虑与生命的哲理,既有对自由的渴望,又不乏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情感深沉而富有层次。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蝉的视角,表达了生命的孤独、时间的流逝与生存的艰辛,展现出对自由与宁静的向往,以及对生命无常的哲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蝉在诗中代表什么?
A. 喜欢热闹
B. 追求自由与宁静
C. 生命的短暂
诗中提到的“虚腹”指的是:
A. 蝉的饥饿
B. 人的感慨
C. 自然的变化
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A. 快乐
B. 忧伤与思考
C. 激昂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蝉》相比,梅尧臣的《秋日咏蝉》更侧重于对孤独与生命的思考,而杜甫的作品则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生动的描绘。两者在意象上虽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与主题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