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4:48: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4:48:12
病知心力减,老觉光阴速。
五十八归来,今年六十六。
鬓丝千万白,池草八九绿。
童稚尽成人,园林半乔木。
看山倚高石,引水穿深竹。
虽有潺湲声,至今听未足。
我知道身体虚弱,心力也减退,感到时光流逝得很快。今年我六十六岁,五十八岁时从外地回到家。我的鬓发已经白了许多,池塘边的草却还是那么绿。童年已经过去,园林中的树木也长成了半人高。我倚着高石看山,顺着水流走进深竹林。虽有潺潺水声,然而到现在我依然觉得不够。
这首诗中没有特别明显的典故,但通过“看山倚高石,引水穿深竹”等描写,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生活的思考,折射出作者的生活态度和哲理思考。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诗风和关注民生的题材著称。他的诗作涉及的题材广泛,涵盖了政治、生活、爱情等多个方面,尤其以《琵琶行》《长恨歌》最为人熟知。
这首诗作于白居易晚年,反映了他对自己衰老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流露出对岁月的感慨与对生命的珍惜,正是他人生阅历的真实写照。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对于衰老和时光流逝的感悟。开头的“病知心力减,老觉光阴速”直接表明了诗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认识和对时间流逝的敏感。接下来,诗人回忆起五十八岁回乡的情景,时光的流转让他感慨良多。鬓发的白色与池塘草的绿意形成对比,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与自然的常在。通过“童稚尽成人”,诗人展现了岁月带来的变化,人生的成长与成熟。
“看山倚高石,引水穿深竹”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他在自然中寻找一种心灵的慰藉,尽管“虽有潺湲声,至今听未足”,仍然觉得不够,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这种内心的深处感受,既有对岁月的无奈,也有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真挚的情感,展现了白居易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令人感同身受。
逐句解析: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岁月的感慨与思考,传达出对生命的珍惜与对自然的热爱,揭示了衰老与成长之间的矛盾,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白居易的《六十六》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诗中提到“池草八九绿”,意在表达什么?
诗人通过“看山倚高石,引水穿深竹”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