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9:30: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9:30:47
九真山净居寺谒无碍上人
作者: 沈佺期 〔唐代〕
大士生天竺,分身化日南。
人中出烦恼,山下即伽蓝。
小涧香为刹,危峰石作龛。
候禅青鸽乳,窥讲白猿参。
藤爱云间壁,花怜石下潭。
泉行幽供好,林挂浴衣堪。
弟子哀无识,医王惜未谈。
机疑闻不二,蒙昧即朝三。
欲究因缘理,聊宽放弃惭。
超然虎溪夕,双树下虚岚。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九真山净居寺谒见无碍上人的景象。大士从天竺(印度)降生,化身到南方。人世间的烦恼在山下的寺庙中得以消解。小溪的香气映衬着佛教的圣地,陡峭的山峰则像是佛龛。青鸽在等候禅修,白猿在窥探讲学。藤蔓依附于云间的墙壁,花儿在石下的潭水旁怜惜。泉水流淌,提供幽静的供养,林间悬挂着洗浴的衣物。弟子们因无知而感到悲哀,医王也为未能传授道理而惋惜。机缘的疑惑让人明白了不二的道理,蒙昧的人却仍旧在早晨的三点。想要探究因缘的道理,只能放宽心态,抛弃羞愧。夕阳下的虎溪显得超然,双树间的虚幻景色令人神往。
沈佺期(约720年-约785年),字子云,号梦阮,唐代诗人,以其精致的音韵与清新的意象著称。沈佺期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具有浓厚的禅宗思想。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禅宗盛行的时期,作者游历九真山时,受到环境与佛教思想的启发,写下了此诗,表达了对无碍上人的敬仰和对佛教教义的思索。
《九真山净居寺谒无碍上人》是一首富有禅意的诗篇,展现了作者对佛教深邃思想的探究。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寺庙环境,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感。开头两句提到“大士生天竺,分身化日南”,将大士的起源与中国的佛教传入联系起来,体现出佛教的普及与精神影响。
接下来,诗人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达了人们在自然和佛教环境中寻求内心宁静的过程。例如“小涧香为刹,危峰石作龛”体现了自然与宗教的和谐共生,增强了诗的意象和情感深度。诗中还提到“弟子哀无识,医王惜未谈”,突显了对于教义理解的渴望,以及对无知状态的不安。这一反思不仅是对自身境况的感悟,也反映了对教义深刻的追求。
整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五言绝句的结构,音韵和谐,节奏明快,意象独特,给人以深远的思考与体悟。诗的结尾“超然虎溪夕,双树下虚岚”则将整个诗意推向更高的境界,超脱于尘世,展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气质,令人向往。
大士生天竺,分身化日南。
诗句开篇提到大士(菩萨)出生在印度(天竺),并将其化身到南方,暗示佛教的传播与影响。
人中出烦恼,山下即伽蓝。
这里表明人世间的烦恼可以在山下的寺庙(伽蓝)中得到解脱,强调佛教的安慰作用。
小涧香为刹,危峰石作龛。
描绘自然环境,小溪的香气像是佛教的圣地,陡峭的山峰则象征着崇高的佛教信仰。
候禅青鸽乳,窥讲白猿参。
表达等待禅修的宁静景象,青鸽与白猿的描绘增添了自然生灵的灵动。
藤爱云间壁,花怜石下潭。
通过藤蔓和花朵的描绘,展现出自然的美丽与佛教的和谐。
泉行幽供好,林挂浴衣堪。
描述清泉的幽静与林间的洗浴衣物,体现出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
弟子哀无识,医王惜未谈。
反映出弟子们对自身无知的悲哀,以及释迦牟尼佛对未能传授教义的惋惜。
机疑闻不二,蒙昧即朝三。
这里提到对佛教教义的疑惑与不解,暗示着修行者的困惑与迷茫。
欲究因缘理,聊宽放弃惭。
想要探究因缘法则,只能放宽心态,放弃羞愧,强调了修行的态度。
超然虎溪夕,双树下虚岚。
结尾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象征着对世俗的超越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佛教环境的描写,表达了对无碍上人及其教义的敬仰,探讨了修行者的内心挣扎与对真理的追求,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中的意象不仅体现了自然的美,还蕴含了佛教的哲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修行中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大士生天竺”中的“大士”指的是:
A. 释迦牟尼
B. 菩萨
C. 僧侣
D. 普通人
诗中提到“伽蓝”是指:
A. 一种香料
B. 佛教寺庙
C. 高山
D. 青鸽
“弟子哀无识,医王惜未谈”中的“医王”指的是:
A. 释迦牟尼
B. 药师佛
C. 普贤菩萨
D. 文殊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