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2:39: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2:39:28
花似匝。两点翠蛾愁压。人又不来春且恰。谁留春一霎。消尽水沉金鸭。写尽杏笺红蜡。可奈薄情如此黠。寄书浑不答。
春天的花开得像是缠绕在一起,眼角的愁苦如同两点翠眉般压抑。可惜的是,人依旧没有来,春天正在悄悄流逝。谁又能留住这短暂的春光呢?水面上沉浮的金色鸭子已然消失,写满红蜡的杏纸也都被用尽。可叹薄情的人如此狡猾,寄出去的书信却得不到回应。
李从周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丽的词风闻名。他的作品多描绘爱情、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
这首词作于春季,诗人借春花的盛开和个人情感的失落,抒发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失落,反映了当时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
《谒金门》通过对春天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对爱情的渴望。开篇的“花似匝”,生动展现了春花的繁盛,却与后面的情感孤寂形成鲜明对比。作者用“翠蛾愁压”来形容自己眉头的愁苦,仿佛春天的美好只是在无情的时间面前徒增了些许忧伤。
整首词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诗人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却无法与心爱的人共享,正如“人又不来春且恰”,时间在流逝,而爱情却遥不可及。诗中多次提到的“春一霎”,暗示了春天的短暂和易逝,进一步加强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无奈。
最后,诗人对薄情的无奈与对方的狡猾表现得淋漓尽致,寄出的书信没有得到回应,仿佛在诉说着一种无声的悲伤和对爱情的无力感。整首词在清丽的字句中透出一丝愁苦,令人感同身受,展现了李从周细腻的情感世界。
整首诗以春天的美景为背景,通过对爱情的渴望和失落的表达,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脆弱与无奈,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谒金门》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李从周
C. 苏轼
D. 杜甫
诗中提到的“金鸭”象征什么?
A. 爱情
B. 春天的活泼与富贵
C. 失落
D. 孤独
诗人对薄情的感叹表现在何处?
A. 寄书浑不答
B. 花似匝
C. 水沉金鸭
D. 春且恰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两者都表达了对爱情的失落与渴望,但李清照的作品更为细腻,情感层次更为丰富,而李从周的《谒金门》则更为直接,情感更加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