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7:23: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7:23:29
挈瓶者谁子。娇一作妖服当青春。三五明月满。盈盈不自珍。高堂委金玉。微缕悬千钧。如何负公鼎。被左上公左下儿右文字偏旁笑时人。
提着酒瓶的人是谁的儿子呢?她穿着妖艳的衣服,正值青春年华。三五的明月正好悬挂在空中,让人心中不觉珍惜。高堂之上满是金玉,微弱的丝线却悬挂着千钧的重物。怎么能辜负那公鼎呢?偏偏被旁人嘲笑。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陈子昂(659年-702年),唐代著名诗人,字伯玉,号少陵,后世称为“少陵诗人”。他以豪放、清新、沉郁的诗风著称,代表作有《登幽州台歌》等,常表现对人生、历史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反映了诗人对人生、青春和社会责任的思考,结合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现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责任的困惑。
陈子昂的《感遇·之廿四》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青春、美丽和责任的思考。诗中“挈瓶者谁子”开篇便引人入胜,勾勒出一个提酒的女子形象,既有青春的娇美,又似乎带着些许娇媚,暗示着青春的短暂和易逝。接下来的“盈盈不自珍”则揭示了对美好事物的无知和轻视,表达了一种对青春年华不自珍惜的惋惜。
“高堂委金玉”一句,诗人通过对高堂的描写,表现出对物质财富的追逐与反思,而“微缕悬千钧”则是对责任的深刻思考,暗示着轻松的外表下,实际上承载着重大的责任与压力。最后的“如何负公鼎”则是对自身责任的质问,强调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整首诗以美丽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交织,既有对青春的赞美,也有对社会责任的思考,体现了陈子昂作为一个诗人的深邃与敏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青春的珍惜与对责任的思考。诗人通过对美丽事物的描写,反思人们在追求物质与美好时,是否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并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挈瓶者”指的是什么?
诗中“盈盈不自珍”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比较陈子昂的《感遇·之廿四》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注重责任与青春的关系,而后者则更强调壮丽的景色与豪情。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和表达方式。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