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39: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39:51
诗词名称: 子夜吴歌·秋歌
作者: 李白 〔唐代〕
类型: 乐府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长安的夜空中,一轮明月照耀着,万家灯火下传来捣衣的声音。
秋风虽然吹不尽我的思念,却总是让我想起那个遥远的玉关。
何时才能平息胡人的侵扰,让我的爱人停止远征回家呢?
在唐代,边关的战争常常使得士兵远离家乡,离别之苦成为诗歌常见的主题。李白在诗中提到“胡虏”,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与战争的背景,而“玉关”则是战士们出征的地方,象征着对远征者的思念。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风豪放奔放,常以豪情壮志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题。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正值李白盛年时期,社会动荡,战事频繁。他身为诗人,常常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对亲人的关心和思念。
《子夜吴歌·秋歌》通过描绘漆黑的长安夜空和捣衣声,展现了秋天宁静而又略显凄凉的氛围。诗人在这宁静的夜晚,思念着远征的爱人,心中充满了对战争的忧虑与对和平的渴望。首句“长安一片月”不仅描绘了美丽的月夜景色,更暗示了诗人对长安的深情厚谊;而“万户捣衣声”则通过细腻的生活场景,传达了人们在战争与离别中的苦楚。接下来的两句转向对未来的期盼,诗人期待着战争的结束与爱人的归来,充满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爱情的执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又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忧虑,体现了李白作为伟大诗人的深厚情感与艺术才华。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亲人深切的思念与对和平的渴望,彰显了李白对家庭与爱情的珍视,同时反映了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长安”是哪个朝代的都城?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捣衣声”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场景?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诗人对“胡虏”的态度是怎样的?
A. 期待与其交往
B. 渴望平息战争
C. 无所谓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与王维的《相思》均涉及思念,但李白更多体现了对国家和个人的双重情感,而王维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
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dǎo)衣声。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吹不尽:吹不散。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何日平胡虏(lǔ),良人罢远征。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罢:结束。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