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关山月

《关山月》

时间: 2025-04-26 06:40:39

关山月

诗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望边邑 一作:望边色)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40:39

原文展示:

关山月
作者: 李白 〔唐代〕
类型: 乐府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明月从天山升起,云海间显得苍茫的景象。长风吹过几万里,轻轻拂过玉门关。汉朝士兵沿着白登道出征,而敌人却窥视青海湾。这里自古以来是征战之地,战士们返回的身影已经不见。戍边的士兵望着边境的城市,归家的思念让他们满脸愁苦。在这样的夜晚,高楼之上,叹息声频频响起,似乎没有人能闲适自得。

注释:

  • 明月: 代表明亮的月光,象征希望和思念。
  • 天山: 指位于中国新疆的山脉,象征着遥远和壮丽。
  • 玉门关: 古代著名的边关,象征着征战和离别。
  • 白登道: 汉朝时期的军事通道,承载着士兵的征战历史。
  • 戍客: 在边防把守的士兵,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 高楼: 代表着城市的繁华与士兵的孤独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诗人,以豪放飘逸、清新俊逸的诗风著称。他一生游历四方,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尤其擅长抒发个人情感和表达对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关山月》创作于李白游历西域之际,反映了他对边疆征战的思考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边疆的征战使无数士兵留守于此,成为了他诗中情感的核心。

诗歌鉴赏:

《关山月》是李白的经典之作,整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士兵的孤独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征战的感伤与对故乡的思念。诗的开头“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展现了壮丽的天山和辽阔的云海,给人一种空旷而宁静的感觉,这与后文士兵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接着,长风的描写不仅增强了诗的气势,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距离的遥远。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一句,体现了汉族与胡族的冲突,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战争的残酷与无情。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个人情感,“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士兵在边疆戍守,心中满是对故乡的思念,这种情感让读者感同身受。最后一句“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则进一步深化了孤独感,月光照耀下的高楼,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寂寞。

整首诗通过宏大的历史背景与细腻的个人情感交织,使得作品既有气势又具人情,堪称李白诗歌中的一座丰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明月出天山: 描述明亮的月亮从天山升起,象征着希望和光明。
  2. 苍茫云海间: 突出环境的辽阔和壮丽,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氛围。
  3. 长风几万里: 长风能够吹拂的距离,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慨。
  4. 吹度玉门关: 玉门关是重要的边关,暗示着征战与离别。
  5. 汉下白登道: 汉朝的征兵之路,展现历史的厚重感。
  6. 胡窥青海湾: 反映敌人的窥视,暗示战争的紧张局势。
  7.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表达战争的残酷,士兵无法归家。
  8. 戍客望边邑: 戍边的士兵对家乡的思念。
  9. 思归多苦颜: 思乡之苦写在脸上,情感愈发深厚。
  10. 高楼当此夜: 在高楼之上,思绪飞扬。
  11. 叹息未应闲: 感叹无法得到片刻的安宁。

修辞手法:

  • 对仗: 如“明月出天山,长风几万里”,形成优美的音韵对称。
  • 比喻: 用“明月”象征希望与思念。
  • 拟人: “叹息未应闲”让情感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展示了士兵在边疆的孤独与无奈,反映了历史的残酷与人性的柔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 象征着思念与希望。
  • 天山: 代表遥远的边疆与壮丽的自然。
  • 戍客: 象征着守卫边疆的士兵,表达孤独与思乡。
  • 高楼: 代表城市的繁华与士兵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玉门关”是指什么?

    • A. 一座山
    • B. 一处边关
    • C. 一条河流
    • D. 一座城市
  2. 诗人通过何种方式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A. 描绘自然景色
    • B. 描述战争历史
    • C. 表达士兵的苦闷
    • D. 以上都是
  3. “戍客”一词指的是?

    • A. 旅行者
    • B. 边防士兵
    • C. 商人
    • D. 诗人自己

答案:

  1. B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夜泊牛津》 - 李白
  • 《出塞》 - 王昌龄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关山月》: 两者都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但《静夜思》更内敛,侧重个人情感;而《关山月》则在宏大背景下展现士兵的孤独与思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以上是对《关山月》的详细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经典诗歌。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见“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中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像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这几句并不是局促于一时一事,而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成语: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吊殉节五妃墓 沧墅晚眺 登捍海塘西望杭州诸山 初冬感事 游拈花寺有感 题汝阳旅壁 初惠山绝顶望太湖 同观察使张公仲方大和元年夏祷雨归至圣泉寺作 和皮日休悼鹤 渔洋先生招同门诸子雅集以五月卖松风人间本无价为韵得价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扯的词语有哪些 如切如磋 宝盖头的字 青面獠牙 窜走 一枝自足 芡粉 晏归 唾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偶变投隙 瓜田 妥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嗓的词语有哪些 罗结尾的成语 三框儿的字 气壮如牛 卜字旁的字 豕字旁的字 江水不犯河水 火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