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20:33
原文展示:
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
作者: 赵彦昭〔唐代〕
夙驾移天跸,凭轩览汉都。
寒烟收紫禁,春色绕黄图。
旧史遗陈迹,前王失霸符。
山河寸土尽,宫观尺椽无。
崇高惟在德,壮丽岂为谟。
茨室留皇鉴,熏歌盛有虞。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车驾已经移至天边,站在高楼上眺望汉朝都城。
寒烟散去,紫禁城的轮廓清晰可见,春天的气息环绕在黄图之上。
旧史中遗留下的陈迹,昔日的王者已失去霸权的符号。
山河的每寸土地都已尽失,宫殿的每个角落也不再辉煌。
真正的崇高只在于德行,壮丽的景致又岂能通过谋略得来?
茨室中留有皇帝的鉴戒,熏歌声中盛载着有虞的美好。
注释:
- 夙驾:早晨的车驾,指皇帝的车驾。
- 天跸:天子的车驾。
- 凭轩:靠在高楼的栏杆上。
- 紫禁:紫禁城,即明清两代的皇宫。
- 黄图:古代图书,象征文治武功。
- 霸符:代表权势的符号。
- 崇高:高尚的品德。
- 茨室:指茅草屋,象征简单质朴的生活。
典故解析:
- 紫禁城:明清两代的皇宫,象征皇权的中心。
- 有虞:指有虞氏,古代的一个传说中的帝王,象征德治。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赵彦昭是唐代诗人,生活在一个盛世的年代,擅长描写自然景观与历史情感。
- 创作背景:诗作于唐代,正值国家繁荣之时,然而诗中却流露出对昔日辉煌的感慨与对现实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奉和”开头,表明是响应朝廷的命令而作,体现了诗人与皇权的关系。诗中对长安故城的描绘,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展现出一种对历史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开头的“夙驾移天跸”展现了皇帝的威仪,紧接着“凭轩览汉都”则是对古都的沉思。诗中多次提及的旧史与前王,反映了时代更迭中的无奈与失落。最后几句则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指出外在的壮丽与阴谋是无法持久的,真正的崇高在于内在的品德。这种情感表达极具哲理性,既有对过去的缅怀,也有对未来的期许,表现出诗人对国家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夙驾移天跸:早晨的车驾已经移至天边,暗示皇帝的威仪。
- 凭轩览汉都:站在高楼上眺望汉朝的都城,寄托了对历史的思考。
- 寒烟收紫禁:寒烟散去,紫禁城的轮廓清晰可见,描绘出一幅春日美景。
- 春色绕黄图:春天的气息环绕在古代文治的象征上,表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 旧史遗陈迹: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引发对历史的思考。
- 前王失霸符:昔日的王者已失去象征权力的符号,流露出对权力更迭的感慨。
- 山河寸土尽:山河的每寸土地都已尽失,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宫观尺椽无:宫殿的每个角落也不再辉煌,反映出失去的荣光。
- 崇高惟在德:真正的崇高只在于德行,强调内在品德的重要性。
- 壮丽岂为谟:壮丽的景致并非通过阴谋得来,反映出对权谋的讽刺。
- 茨室留皇鉴:茅屋中留有皇帝的鉴戒,象征质朴的生活。
- 熏歌盛有虞:熏歌声中盛载着有虞的美好,展现出古代的美德。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历史与现实的对比,通过景物描绘传达情感。
- 对仗:如“夙驾移天跸,凭轩览汉都”,增强了诗词的音乐感。
- 象征:紫禁城、黄图等词汇象征着权力与文化。
主题思想:
这首诗以对长安故城的描绘为主线,表达了对历史的回顾与对现实的反思,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质疑了外在的华丽与权谋的价值,传递出一种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 夙驾:象征权力与威仪。
- 紫禁城:代表皇权中心,历史的象征。
- 寒烟:象征过去的辉煌逐渐消散。
- 春色:象征生机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紫禁”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故宫
b) 长安
c) 洛阳
答案:a) 故宫
-
“崇高惟在德”表达了诗人对于什么的看法?
a) 权势
b) 内在品德
c) 外在华丽
答案:b) 内在品德
-
诗中提到的“前王失霸符”说明了什么?
a) 权力的更迭
b) 文化的衰退
c) 自然的变化
答案:a) 权力的更迭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但更侧重于自然景观的壮丽,表达了对大好河山的赞美。
- 杜甫《春望》:则在历史变迁中展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强调了国破家亡的痛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