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50: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50:38
赠隐公(一作赠隐上人)
作者: 耿湋 〔唐代〕
世间无近远,定里遍曾过。
东海经长在,南朝寺最多。
暮年聊化俗,初地即摧魔。
今日忘尘虑,看心义若何。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思考。诗中说世间没有真正的较近或较远,所有的地方都曾经走过。东海的经书依然流传,南朝的寺庙也最多。到了晚年,作者希望能够超脱尘世的纷扰,初入道理便能摧毁心魔。今天,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反而更想了解内心的真实义理。
耿湋(约792年-约864年),字子远,号云溪,唐代诗人,仕途并不顺利,后来选择了隐士生活。其诗风清新、洒脱,关注内心的哲理与自然的和谐。
这首诗可能是在耿湋隐居生活中写成,反映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反思和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作者通过对世俗生活的观察,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哲理思考,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超脱。首句“世间无近远”,直接引出诗的主题,强调人生经历的无常与广泛。接下来的“东海经长在,南朝寺最多”,通过具体的地理和文化背景,表现出作者对智慧与信仰的重视。诗的中间部分“暮年聊化俗”表明了作者在晚年希望能够超脱世俗纷扰的心态,而“初地即摧魔”则暗示了他对内心修行的重视。最后一句“今日忘尘虑”则是对现实的反思,追问内心的真实意义。
整首诗不仅有哲理的深度,同时也展示了唐代诗歌的清新与独特。作者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出对隐士生活的理想与追求,给人以深思。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内心追求的反思,强调超脱世俗的重要性,以及对智慧和内心平和的渴望。
诗中提到的“东海”主要象征什么?
“暮年聊化俗”中的“化俗”意指:
诗的主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