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9:39: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9:39:13
化尽开山物,惟存窣堵坡。
俗传潭出雨,僧说火因魔。
旧给唐绫暗,新镌蔡字讹。
岩前观蟒石,尤觉可疑多。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山的景象。山中的事物已经被消耗殆尽,只剩下窣堵坡这片地方。民间传说潭水是因为下雨而形成,而僧人却说火焰是由魔鬼引起的。以前用的唐代绫绸已经变得暗淡无光,最近刻上的蔡字却出现了错误。在山岩前观察蟒蛇形状的石头,感觉更加可疑。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子晦,号天池,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和文学家。他的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风格清丽,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和社会变革之际,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与对人世的思考。
《九座山》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表现了诗人对山水以及世俗传说的独特理解。诗中提到的“窣堵坡”似乎象征着自然的荒凉,而“俗传潭出雨”则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各种解释。在这座山中,诗人似乎发现了许多与众不同的景象,同时又对这些现象充满了疑虑和思考。
诗的最后一句“尤觉可疑多”不仅阐明了诗人的怀疑态度,也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永无止境。诗中不仅有对景的描绘,更隐含着对人类知识与信仰的反思,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关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揭示了人类知识的局限性与对自然的探索精神。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化尽”是什么意思?
A. 变幻
B. 消耗殆尽
C. 开放
“俗传潭出雨”反映了什么?
A. 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
B. 民间对自然现象的误解
C. 宗教的解释
诗中“尤觉可疑多”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A. 肯定自然的美
B. 怀疑人类的理解能力
C. 赞美人类的智慧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刘克庄的《九座山》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展现了对自然的深刻思考,但刘克庄更强调了对人类知识的怀疑与对民间传说的反思,而王维则侧重于自然景观的宁静与美好。两者在风格与情感基调上均有不同的侧重。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