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1:03: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03:54
春中与卢四周谅华阳观同居
性情懒慢好相亲,门巷萧条称作邻。
背烛共怜深夜月,蹋花同惜少年春。
杏坛住僻虽宜病,芸阁官微不救贫。
文行如君尚憔悴,不知霄汉待何人。
在春天里,我与卢四周在华阳观共同生活。
性情懒散,喜欢与人亲近,门前小巷冷清,称得上是邻里。
一起在烛光下怜惜深夜的月亮,一同在花丛中珍惜年轻的春光。
虽然在杏坛的居所偏僻,适合养病,但官职微薄无法解救贫困。
如同你我这样的文人,虽然文采斐然,却依然憔悴,不知道宇宙间的高远之处等待着谁。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平易近人、贴近生活著称,关注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常以叙事的方式表达情感。
此诗创作于白居易与卢四周共同隐居于华阳观的时期,反映了他们的友谊以及对生活的感慨。诗中表现出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还传达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开头两句“性情懒慢好相亲,门巷萧条称作邻”,展现了诗人悠闲的生活态度,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虽然环境萧条,但友情却让人倍感温暖。接下来的“背烛共怜深夜月,蹋花同惜少年春”,则通过共赏月色与春花的场景,展现了友情的美好与珍贵。
然而,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开始反思自己的处境——“杏坛住僻虽宜病,芸阁官微不救贫”。诗人意识到,尽管生活中有美好的事物,但现实的困境与贫困却是难以逃避的。在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不知霄汉待何人”将诗人的内心挣扎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整体来看,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哲理,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现实困境的反思,体现了白居易人文关怀的特征。
整首诗探讨了友情的美好与生活的困境,表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无奈的反思,体现了对青春、理想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白居易的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理想的追求
B. 对友情的珍惜
C. 对生活困境的反思
D. 以上皆是
诗中“杏坛”象征什么?
A. 美好生活
B. 知识与学问
C. 自然的美丽
D. 人际关系
诗中“蹋花同惜少年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青春的怀念
B. 对友情的珍重
C. 对生活的感慨
D. 以上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