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望江南·甲辰游桂林八首。一九六四年 其四

《望江南·甲辰游桂林八首。一九六四年 其四》

时间: 2025-05-03 22:39:31

诗句

桂林好,校梦忆词龛。

北牖洞天群玉浸,南溪水月一奁涵。

春蛰此沉酣。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2:39:31

原文展示:

桂林好,校梦忆词龛。
北牖洞天群玉浸,
南溪水月一奁涵。
春蛰此沉酣。

白话文翻译:

桂林真美,让我回忆起梦中的词坛。
北面的窗户外,洞天的群山如玉般浸润,
南溪的水面上,月光如同一盆清澈的涵水。
在春天的蛰伏中,心情沉醉而安宁。

注释:

  • 桂林:地名,位于中国广西,因其山水风光而闻名。
  • 校梦:回忆梦中的场景,可能指与诗词有关的美好回忆。
  • 词龛:词的殿堂,指诗词创作或欣赏的地方。
  • 北牖:北面的窗户。
  • 洞天:指山洞或仙境,引申为美景。
  • 群玉:形容山峦的美丽,像是群星或群玉。
  • :浸润,形容景色的柔美。
  • 南溪:南边的小溪。
  • 一奁涵:指水面像一个托盘,形容水面如镜。
  • 春蛰:春天的沉寂状态。
  • 沉酣:沉浸在美好的情境中。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是“洞天”与“群玉”连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山水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咏雩(1900-1970),字克诚,号松山,近现代诗人,因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而受到喜爱。他的作品常以自然景观为题,表达个人情感与哲思。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1964年,正值中国社会变革之际,诗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桂林的美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开头一句“桂林好,校梦忆词龛”便将读者带入一个梦幻般的境界,诗人通过对桂林美景的描绘,唤起了心中的美好回忆。接下来的描写,北窗外的“洞天群玉”与南溪的“水月”,则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出桂林的秀丽山水,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最后一句“春蛰此沉酣”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暗示春天的生机与诗人内心的陶醉。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和内心宁静的追求,令人感受到一种悠然的意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桂林好,校梦忆词龛:表达了对桂林美景的赞美与对旧日创作时光的怀念。
  • 北牖洞天群玉浸:描绘北窗外如同仙境般的山景,折射出自然的壮美。
  • 南溪水月一奁涵:展现了南溪水面上月光的倒影,形成如镜的宁静画面。
  • 春蛰此沉酣:强调在春天的沉静中沉醉,表现出对时光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水比作“群玉”,增强了景色的美感。
  • 对仗:前后句的对称使得整首诗更为和谐。
  • 意象:用“水月”与“沉酣”形成对照,凸显内心的宁静与外部的美丽。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桂林的自然景色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蕴含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沉醉。

意象分析:

  • 桂林:象征自然之美,诗人心灵的归宿。
  • 洞天:代表人间仙境,寄托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水月:象征宁静与和谐,引发内心的沉思。
  • 春蛰:代表生命的复苏与内心的沉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桂林”指代的是哪个地方?

    • A. 广西
    • B. 湖南
    • C. 四川
    • D. 云南
  2. “北牖洞天群玉浸”中的“群玉”主要是形容什么?

    • A. 河流
    • B. 山峦
    • C. 花朵
    • D. 星星
  3. 诗中“春蛰此沉酣”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失落
    • B. 沉醉
    • C. 激动
    • D. 忧伤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更多地融入了豪放的情感,与黄咏雩的细腻描述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入门》

相关查询

长安春望感怀 长安春书 长安春日 残月 病中书 边城春望 巴东有感 巴东驿秋日晚望 巴东县斋秋书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恨相知晚 又字旁的字 高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非字旁的字 重气轻命 包含捐的成语 天下为公 頁字旁的字 叙哀 弄眼挤眉 急扯白脸 并蒂莲 气咽声丝 卜字旁的字 包含执的词语有哪些 市场规则 青肥 屮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