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2:07: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2:07:04
萧瑟野衣巾,能忘至老贫。
避嚣依市井,蒙垢出埃尘。
接物工齐物,劳身耻为身。
伤心宿昔地,不复见斯人。
在秋风萧瑟的野外,衣服朴素如同巾帕,
我能够忘却一生的贫穷。
我避开喧嚣,依附于市井,
即便沾染了尘埃,仍然出污泥而不染。
与人交往时,我能恰如其分,
我耻于劳苦而为个人的名利。
伤心的是,昔日常常相处的地方,
如今再也见不到那个人了。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在政治上推行新法,致力于国家改革,并在文学创作中提出“诗言志”的观点,强调诗歌应表达个人的志向与理想。
本诗的创作背景与王安石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诗中流露出他对个人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思考。面对官场的复杂与世俗的喧嚣,他选择了避世的生活,希望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白。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种简朴而清新的生活状态,传达出作者对名利的超然态度与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开头的“萧瑟野衣巾”不仅表现了生活的贫寒,也隐喻了作者不羁的性格与对物质的不屑。接下来,诗人通过“避嚣依市井”的描绘,体现了他对市井生活的向往和对浮华世界的逃避。
在“接物工齐物,劳身耻为身”中,诗人表达了他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性理解,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显示出他高洁的品德与追求真理的决心。最后一句“伤心宿昔地,不复见斯人”则是对往昔友人的怀念,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孤独,展现出人与人之间因时光流逝而产生的隔阂。
整首诗在内容上简洁明了,情感上深邃而细腻,充分体现了王安石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与情感共鸣,值得细细品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内心宁静与心灵自由的追求,表现了他对名利的淡泊和对真诚人际关系的向往,体现了高洁的情操与哲理的思考。
王安石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诗中“萧瑟野衣巾”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金钱的追求
B. 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C. 对友谊的怀念
“不复见斯人”中“斯人”指的是谁?
A. 朋友
B. 亲人
C. 敌人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者均表现出对物质世界的超然态度,但王安石更加关注于人际关系与个人品德的修养,而陶渊明则偏重于自然与心灵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