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36: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36:20
山半一山寺,野人秋日登。
就中偏爱石,独上最高层。
有果猿攀树,无斋鸽看僧。
儒门自多事,来此复何能。
在山的半腰有一座寺庙,秋天的日子里,山野的人们登上山来。
我特别爱那石头,独自攀登到最高的层次。
树上有果子的猿猴在攀爬,寺里却没有斋鸽来陪伴僧人。
儒家门第本就多事,来到这里又能做些什么呢?
诗中提到的“果猿”和“斋鸽”,可看作是对比,猿猴的活泼与鸽子的安静形成鲜明对照,反映出自然界的生机与寺庙的寂静。儒家“多事”的说法,也可以理解为对世俗的繁杂的反思,表达了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杜荀鹤(约845年—约902年),字季鹰,号白云,晚唐诗人,以其清新的诗风和独特的个性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生活,体现出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热爱。
《登山寺》创作于杜荀鹤的隐居时期,反映了他对世俗纷扰的逃避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与寺庙环境相结合,表现出诗人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的山寺场景,诗人在山中独自攀登,感受自然的宁静和超脱。开头两句通过“山半一山寺”和“野人秋日登”勾勒出一幅宁静的画面,展现了人们在秋日山间游玩、登高的情景。接下来的“就中偏爱石,独上最高层”表达了诗人对石头的特别喜爱,以及他独自攀登的决心,体现了他超然物外的心态。
“有果猿攀树,无斋鸽看僧”部分则通过对比展示了寺庙的冷清与自然的生机。果猿的攀爬象征着生命的活力,而缺少斋鸽则暗示了寺庙的孤寂,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对自由的渴望。最后两句“儒门自多事,来此复何能”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对世俗事务的无奈,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思考。整首诗以写景抒情,传递出一种清幽、淡泊的哲学思想,令人深思。
整首诗通过描绘山寺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感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事务的反思,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追求宁静的哲学思想。
诗中“山半一山寺”描绘的是哪个地方?
诗人特别偏爱什么?
“无斋鸽看僧”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象,然而王维的诗更侧重于山水的灵动,而杜荀鹤的《登山寺》则更强调了对宁静生活的思考与对世俗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