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59: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59:42
旌节指巴岷,年年行且巡。
暮来青嶂宿,朝去绿江春。
鱼贯梁缘马,猿奔树息人。
邑祠犹是汉,溪道即名陈。
旧史饶迁谪,恒情厌苦辛。
宁知报恩者,天子一忠臣。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沿着巴岷江到兴州的旅途景色。每年都要在这里巡回,到了傍晚可以在青翠的山峦中宿营,清晨又可以看到绿水环绕的春天。诗人描绘了马队在桥边鱼贯而行,猿猴在树上嬉戏,似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诗中提到的邑祠仍然是汉代所建,溪水的名字也叫陈。旧史上充满了贬谪的故事,诗人对此感到厌倦和辛苦。最后,诗人叹息,真正懂得报恩的人,往往是那些忠诚的臣子,连天子也可能不知晓。
苏颋(约763年-约830年),字子韬,唐代诗人,生于汴州(今河南开封),为唐代中期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风格以清新自然和情感真挚著称,常常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
《晓发兴州入陈平路》创作于诗人旅途之中,描绘了他从兴州出发,途经巴岷江的情景。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心中对故国的眷恋和对历史的思考。开头提到的“旌节指巴岷”暗示了诗人对军事巡逻的关注,接着描绘了“暮来青嶂宿,朝去绿江春”的景象,形成了昼夜交替的动人画面,给人以宁静与和谐的感觉。
诗中“鱼贯梁缘马,猿奔树息人”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展现了生动的乡村生活。邑祠的提及则体现了历史的延续,尽管时光流逝,古老的文化依然存在。后半部分提到的“旧史饶迁谪,恒情厌苦辛”则流露出诗人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同情和对自己处境的感慨。
结尾的“宁知报恩者,天子一忠臣”表达了诗人对忠诚和报恩的深刻理解,暗示着在历史的洪流中,真正知恩图报的人是稀有的,甚至连天子也未必能意识到这份忠诚。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忠诚的赞美。反映出在历史的长河中,忠臣知恩图报的精神尤为重要。
诗中“旌节指巴岷”中的“旌节”指什么?
A. 军旗
B. 大旗
C. 旗帜
诗中描述的傍晚景色是怎样的?
A. 夕阳西下,山影绰绰
B. 青嶂宿
C. 江水潺潺
诗中提到的“邑祠犹是汉”意指什么?
A. 过去的历史依然存在
B. 汉朝的文化消亡
C. 新的文化取代了旧的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苏颋的《晓发兴州入陈平路》更注重历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而王维则以自然景色的描绘为主。两者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前者更显宁静,后者则更富历史感和个人思考。
以上是对《晓发兴州入陈平路》的全面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