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3:23: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3:23:13
江行第八十五
文天祥
畏途随长江,万里沧茫水。
游子去日长,壮心不肯已。
这首诗描述了在长江沿岸行走的艰难,面对浩瀚无边的水面,游子在离去的日子里感到时光漫长,但心中壮志依然不减。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游子”一词常常在古诗中出现,表达离乡游历的主题,特别是在《静夜思》中,李白也表达了类似的思乡情感。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子华,号山谷,南宋时期的著名抗元诗人和政治家,以其忠诚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而著称。他在元朝入侵南宋时,积极参与抵抗,最终被俘,后被杀。他的诗作多反映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族独立的渴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国家动荡不安,文天祥身处危境,面临外敌的侵扰,内忧外患交加,诗中所表达的壮志未酬和对未来的思考正是他当时的真实写照。
《江行第八十五》是文天祥在动荡年代创作的一首诗,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抗争精神。开篇以“畏途随长江”引入,直接表达了对漫长旅途的畏惧,暗示了他对未来的不安和对现实的无奈。接着“万里沧茫水”描绘了长江的浩瀚与无边,水的形象在这里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更象征着他所面对的艰难险阻。
“游子去日长”中的“游子”一词让人感受到文天祥的孤独与思乡之情,离家在外的游子常常思念故土,这种情感在诗中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壮心不肯已”更是诗的高潮,展现了他虽身处逆境,却依然怀有不屈的斗志,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整首诗在情感上由忧伤向坚定转变,展现了文天祥饱含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的精神,具有很强的激励性和感召力。通过对长江的描绘,诗人不仅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在呼应着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彰显出一种民族的悲壮与豪情。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在困境中不屈的斗志和对国家的忧虑,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变迁中的坚持与奋斗精神。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文天祥的“游子”在诗中代表什么?
A. 游玩的年轻人
B. 离乡在外的人
C. 回家的旅行者
诗中“万里沧茫水”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绝望与无助
C. 希望
“壮心不肯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想放弃
B. 坚持不懈
C. 愤怒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较,两首诗都表达了游子的思乡情感,但文天祥的诗更加强调了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了在宁静夜晚的思念与孤独。两者在情感上都表现出对故土的珍视,但文天祥更关注的是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奋斗。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