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3:48: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3:48:06
至扬州 其二
文天祥 〔宋代〕
谯鼓鼕鼕入四更,
行行三五入西城。
隔壕喝问无人应,
怕恐人来捉眼生。
这首诗描绘了夜深人静时的景象,鼓声在四点钟时敲响,行人三五成群进入西城。隔着护城河呼喊询问,却没有人回应,心中担忧是否有人来捉拿我。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宋瑞,号廷璧,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和文学家。他以忠贞不屈的精神在抵抗元朝侵略中表现出色,后被俘并最终殉国。他的诗歌多表达了爱国情怀与身世感慨,风格刚健有力。
此诗创作于文天祥被俘期间,正值南宋灭亡之际,诗人心中充满忧愁与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他对国家的深切关怀与对自身命运的无奈。
《至扬州 其二》是一首充满紧张气氛的诗作,整首诗在表达对夜晚寂静的描绘时,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忧虑与不安。开头的“谯鼓鼕鼕”在夜深时分响起,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似乎在提醒着世事的瞬息万变。接着“行行三五入西城”,则把视角转向夜行的人们,他们的出现似乎打破了夜的宁静,但又显得孤独而无助。
“隔壕喝问无人应”,这一句通过描写诗人与外界的隔绝,传达出一种孤独感,正如诗人在生死关头的无奈与焦虑。最后的“怕恐人来捉眼生”,则突出了诗人对被捕的恐惧,这种情感在整个诗中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夜的安静与内心的动荡。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文天祥在国家灭亡、个人遭遇困境时的复杂心理,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忠臣的无奈与悲壮,令人感慨不已。
整首诗表达了文天祥在国家危亡、个人困境下的深切忧虑与忠诚,突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与对命运的思考,展现了一个文人面对历史巨变时的复杂情感。
“谯鼓鼕鼕”中的“鼕”是指什么?
诗中“怕恐人来捉眼生”的意思是:
诗中的“西城”可以理解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