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3:48: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3:48:58
故燕国相公挽歌二首
作者:李嘉祐
文若为全德,留侯是重名。
论公长不宰,因病得无生。
大梦依禅定,高坟共化城。
自应怜寂灭,人世但伤情。
共美持衡日,皆言折槛时。
蜀侯供庙略,汉主缺台司。
车马行仍止,笳箫咽又悲。
今年杜陵陌,殄瘁百花迟。
这首挽歌表达了对故人的追悼与哀痛。首句提到文采如同德行,留侯的名字为人所称道;接着说论功行赏却未能长久,因病而未能长生。大梦中人如同禅定一般,安息在高坟之上,令人感慨万千。人世间的悲伤与寂灭,让人心生怜悯。
接下来的句子提到共美的日子,大家都在叹息折损的日子。蜀侯的庙宇被供奉得不够完善,汉主缺乏台司的支持。车马停止行进,笳箫声中透着悲伤。今年杜陵的道路上,百花已然凋谢,显得格外迟缓。
李嘉祐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多样,常常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与怀念。
这首挽歌是在对某位故人的追悼中所作,反映出作者对逝去的历史以及人事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寄托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友人的怀念。
《故燕国相公挽歌二首》以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逝者的无尽怀念。诗中通过对留侯的评价,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追思。在这首诗中,作者以“文若为全德”开篇,直接引出对逝者的品德与才华的赞美,表现出一种崇高的敬意。
接下来的句子中,作者以“因病得无生”表达了对生命脆弱的感慨,揭示了生死之间的无奈。通过“大梦依禅定,高坟共化城”的意象,诗人把逝者的安息与世间的喧嚣进行对比,突显出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纷扰之间的矛盾。
再到后半部分,诗人用“蜀侯供庙略,汉主缺台司”反映出对历史的反思与对人事冷暖的感触,表达了对历史的敬仰与对现实的失望。最后以“今年杜陵陌,殄瘁百花迟”收尾,既是对自然的感慨,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以深刻的历史感、对逝者的怀念和对人世无常的思考,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友人的哀悼,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悲凉与哲思。
诗中“留侯”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诗中提到的“高坟”象征什么?
“笳箫咽又悲”中的“笳箫”指代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