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山中

《山中》

时间: 2025-04-30 18:59:20

诗句

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

隔林呼不应,叫笑如生鹿。

欲报田舍翁,更深不归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59:20

原文展示:

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
隔林呼不应,叫笑如生鹿。
欲报田舍翁,更深不归屋。

白话文翻译:

这位牧童真是无奈,他放牛在我种的竹子旁。
隔着树林叫他,他却不应声,笑声像是野鹿在鸣叫。
我想要报答那位农夫,更深的夜里却不愿回家。

注释:

  • 无奈:无可奈何,形容无能为力。
  • 牧童:放牧的少年,指放牛的孩子。
  • 放牛:让牛自由地吃草。
  • 吃我竹:吃我种的竹子,表示对竹子的损害。
  • 隔林:指隔着树林。
  • 叫笑:叫喊和笑声。
  • 生鹿:像野生的鹿,形容叫声清脆。
  • 欲报田舍翁:想要报答那位农夫。
  • 更深不归屋:夜深了,却不愿回到家。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直接的典故,但可以引申为农牧生活的艰辛与人与自然的关系。农夫与牧童的生活描绘了古代农村的日常情景,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涉,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与农村生活,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情趣。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唐代,反映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琐事的无奈与思考。

诗歌鉴赏:

《山中》是李涉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与质朴。诗中通过牧童放牛的场景,传达了对农田的无奈与对牧童的怜惜。开篇的“无奈牧童何”,以直接的口吻传达出一种失落感,显得格外真切。接着“放牛吃我竹”,既表现了牧童的无心之失,也暗含了对竹子的保护之情。隔林而呼却不见回应,反映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以及牧童在大自然中孤独的感受。结尾“欲报田舍翁”,则是对于农夫的感恩之情,虽有无奈,但仍希望回报。

全诗运用简单的语言描绘了复杂的情感,展现出农村生活的宁静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无奈牧童何”表达了对牧童的同情与无奈。
    2. “放牛吃我竹”则是直接的冲突,显示了农与牧之间的矛盾。
    3. “隔林呼不应”表现了牧童与自然的隔阂。
    4. “叫笑如生鹿”使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牧童的欢笑声。
    5. “欲报田舍翁”表现了对农夫的感恩。
    6. “更深不归屋”则传达了对归家的迟疑与无奈。
  • 修辞手法: 本诗使用了比喻(如“叫笑如生鹿”)、对仗(如“隔林呼不应”)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 主题思想: 诗的中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生活的感悟,体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与对人际关系的珍视。

意象分析:

  • 牧童:象征着年轻与无忧无虑的生活。
  • :代表着农耕生活的基础。
  • :象征自然生长的财富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 :代表着自然的屏障,人与自然的隔阂。
  • 田舍翁:象征着辛勤劳动的农民,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尊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牧童”是指什么?

    • A. 农民
    • B. 放牧的少年
    • C. 商人
  2. 诗中“放牛吃我竹”表达了什么?

    • A. 牧童无心之失
    • B. 竹子生长茂盛
    • C. 牧童喜爱竹子
  3.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人与自然的矛盾
    • C. 感恩与无奈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通过山水之间的宁静与和谐,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而李涉的《山中》则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表现了农村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与生活琐事。两首诗虽然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与表达方式却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涉诗文集》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春日即事 春日即事 春日即事 春暮寄友人 春归 春归 垂虹 初夏 初秋 采莲曲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巛字旁的字 既成事实 甘苦与共 雪里炭 長字旁的字 二字旁的字 匕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役徒 老耋 峥嵘岁月 貝字旁的字 送灯台 辰巳 包含努的词语有哪些 采字旁的字 蠢蠢思动 包含谖的词语有哪些 格天彻地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