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7:40: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7:40:21
铁指频将花历数。悔也无端,只说良期误。此际故山啼杜宇。明知春色都迟暮。晓夜问春春不语。怅暖惆寒,春已匆匆去。整整斜斜青草渡。于今都是销魂处。
用铁指频频数着花的数量,心中无端的悔恨,只是说是良辰美景的误会。在这个时节,故乡的山中杜鹃啼鸣。明明知道春色已是迟暮。早晨和夜晚问春天,但春天却不作回应。感叹着温暖与寒冷,春天已匆匆离去。那斜斜的青草渡,现在仍是令人销魂的地方。
袁荣法,近代诗人,生于清末民初,生活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他的诗作常反映出个人的情感与时代的变迁,诗风清新而富有哲理。
此词写于春末时节,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寄托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的密切联系。
这首《蝶恋花·偶读湘雨楼词,戏集集中句,得三解 其二》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强烈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留恋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怀。开篇用“铁指频将花历数”引入,带有一种执着的心态,似乎在对抗时间的流逝。诗中提到的“杜宇”不仅是自然界的声音,更是对故乡的思念与怀念。随着“明知春色都迟暮”的出现,诗人意识到春天已然结束,这种对春天的感慨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惋惜。
接下来的“晓夜问春春不语”,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孤独感与无奈。春天如同一个无情的存在,尽管诗人不断呼唤,却始终得不到回应,这种情感的空虚与失落感令人动容。最后一句“于今都是销魂处”,不仅仅是对美景的留恋,更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珍惜。整首词在抒情的同时,兼具了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与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形成了诗人与自然、时光之间的深刻对话。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流逝岁月的感叹,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蝶恋花·偶读湘雨楼词,戏集集中句,得三解 其二》的作者是?
诗中提到的“杜宇”指的是什么?
诗中“晓夜问春春不语”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