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06:50
原文展示:
红藤拄杖独相羊,路遶东村小岭傍。
水落枯萍黏蟹椴,云开寒日上鱼梁。
洛阳二顷言良是,光范三书计本狂。
历尽危机识天意,要令闲健返耕桑。
白话文翻译:
在冬日的晴空下,我独自拄着红藤杖,沿着小路绕过东村的小山坡。水面退去,干枯的浮萍依附在蟹壳上,云层散开,寒冷的阳光照在鱼梁上。洛阳的土地虽小,我却自认为是好的;光范的三篇书信,我看起来也有些狂妄。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我懂得了天意,要使自己闲适健康地回归耕作和桑田。
注释:
- 红藤拄杖:用红藤制成的手杖,象征着作者的老年和孤独。
- 东村小岭:指的是东边村庄的小山岭,描绘了具体的自然环境。
- 水落枯萍:水位下降,浮萍枯萎,反映出自然变化和时节的流转。
- 云开寒日:云层散开,寒冷的阳光照射下来,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明亮的气氛。
- 洛阳二顷:指洛阳的田地,二顷为面积单位,暗示对土地的珍视。
- 光范三书:光范是历史人物,三书指其所著的书信,表现出对文学和知识的追求。
- 历尽危机:经历了许多困境,表明人生的坎坷。
- 闲健返耕桑:希望能恢复健康,回归到农耕生活中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晚号鹿门隐士,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文学家。他一生经历了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的历史变迁,作品涵盖诗、词、文等,风格多样,情感真挚,爱国情怀深厚。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陆游晚年时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农耕生活的向往。在经历了政治上的挫折与家庭的困境后,陆游逐渐回归田园,表达了对宁静闲适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冬日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热爱。开头两句描述了诗人独自一人,拄着手杖,沿着小路漫步的情景,突显了他的孤独与思考。接着,诗人描绘了水面退去、浮萍枯萎的景象,这不仅是自然变化的写照,也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寒日的阳光洒在鱼梁上,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冷峻的氛围,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在后半部分,诗人提到洛阳的土地和光范的书信,流露出对知识和土地的珍视,反映出他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最后一句表达了希望能够回归田园、耕作的愿望,体现了他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在简练的文字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以及自我内心的深刻理解,充满了抒情和哲思的气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红藤拄杖独相羊:诗人借助红藤杖行走,暗示年岁已高,孤独的身影。
- 路遶东村小岭傍:小路环绕着东村的小山,展现出一幅自然的宁静画面。
- 水落枯萍黏蟹椴:水位下降,浮萍干枯,蟹壳上残留的浮萍,暗示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脆弱。
- 云开寒日上鱼梁:阳光透过云层,照在鱼梁上,形成一种明亮而寒冷的意境。
- 洛阳二顷言良是:诗人自认为洛阳的土地虽小,但却是美好的,表达了对土地的珍视。
- 光范三书计本狂:提到光范的著作,表现出对文学的追求,同时自嘲有些狂妄。
- 历尽危机识天意:经历了种种艰难,领悟了命运的安排。
- 要令闲健返耕桑:希望能恢复闲适健康的生活,重归田园,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水落枯萍”,通过自然景象比喻人生的无常。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如寒日、浮萍)传达诗人的情感和哲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陆游在经历了政治和生活的风雨后,渴望归隐田园、重返简单生活的愿望。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藤:象征着诗人的孤独和年迈。
- 小岭:代表着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 水落枯萍: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变化。
- 寒日:代表着严冬和孤寂,但也有光明的希望。
- 耕桑:象征着简单、朴实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红藤拄杖”象征着什么?
A. 年轻
B. 孤独与年迈
C. 富贵
D. 快乐
-
填空题:诗中提到洛阳的土地,诗人对此的看法是__。
-
判断题:诗人希望回归田园生活。 (对/错)
答案:
- B
- 美好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的作品,展现了对自然的感悟。
- 《归园田居》:陶渊明的诗,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陆游《冬晴闲步东村由故塘还舍作》 vs 陶渊明《归园田居》:
- 陆游的诗中更多地表现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人生的哲思,而陶渊明则更强调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归属感。两者都体现了对简单生活的追求,但风格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宋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