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次韵梁谏议吴殿院二诗 其二 阻雨未到金焦

《次韵梁谏议吴殿院二诗 其二 阻雨未到金焦》

时间: 2025-07-27 22:24:05

诗句

万古金焦浪拍沙,隔江虽迩到何赊。

颇闻敌马轻千里,未省瓜州今几家。

阴雨连宵舟懒动,好风吹晓日方华。

会须急作登连计,建邺明朝在一涯。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22:24:05

原文展示

次韵梁谏议吴殿院二诗 其二 阻雨未到金焦
万古金焦浪拍沙,隔江虽迩到何赊。
颇闻敌马轻千里,未省瓜州今几家。
阴雨连宵舟懒动,好风吹晓日方华。
会须急作登连计,建邺明朝在一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历史悠久的金焦江水拍打沙滩的场景,尽管隔江相望,前往的路途却依然遥远。听说敌军马匹轻快,能在千里之外迅速行动,而我却不知道如今瓜州还有多少人家。连夜的阴雨使得船只懒得动弹,但迎接清晨的好风正吹来,阳光也开始照耀。我们必须急忙制定前往的计划,明天早晨就要抵达建邺。

注释

  1. 金焦:古地名,指金焦江,位于今江苏省境内。
  2. 隔江虽迩到何赊:即使隔着江水,距离也很近,但到底还是要有距离。
  3. 敌马轻千里:敌军的骑兵快速灵活,能够迅速移动千里。
  4. 瓜州:古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
  5. 舟懒动:船只因为阴雨而不愿出航。
  6. 建邺:古都名,今南京,曾是东吴的都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史浩(生卒年不详),字子恭,号白云,宋代诗人,官至太常博士。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借景抒情,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国家多有战乱,诗人借景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以及对未来的思考。诗中提及敌军与自身的对比,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和个人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社会动荡,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与对未来的忧虑。开篇以“万古金焦浪拍沙”引入,金焦江水的永恒与历史的沉淀形成强烈对比,表达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接下来“隔江虽迩到何赊”,则透露出对于前路的迷茫与无奈,尽管眼前的目标似乎触手可及,但现实却是艰难的旅途。

“颇闻敌马轻千里”,显示出对敌军迅速行动的警惕与忌惮,而“未省瓜州今几家”则流露出对家国沦陷的惋惜,诗人在这里不仅关心自己的安危,也关心社会的动荡与百姓的苦难。接着“阴雨连宵舟懒动”,表现出天气的恶劣与行舟的无奈,而“好风吹晓日方华”则带来了一丝希望,象征着即将到来的光明与机会。

最后两句“会须急作登连计,建邺明朝在一涯”,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诗人急于制定计划,渴望在即将到来的明天抵达建邺,体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万古金焦浪拍沙:金焦江水自古以来就有波浪拍打沙滩的声音,突显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永恒。
    • 隔江虽迩到何赊:尽管隔江很近,但要真正到达却是漫长的旅程,表现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
    • 颇闻敌马轻千里:听闻敌军的骑兵快速灵活,传达出对敌人的警惕。
    • 未省瓜州今几家:不知瓜州有多少人家,表现出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与惋惜。
    • 阴雨连宵舟懒动:阴雨连绵,船只不愿出航,暗示了外部环境对行动的影响。
    • 好风吹晓日方华:早晨的好风和阳光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 会须急作登连计:强调急需行动,体现出一种紧迫感。
    • 建邺明朝在一涯:期待在明天抵达建邺,体现出对未来的期盼。
  2.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情感,如“阴雨连宵”象征着困境。
    • 对仗:整首诗运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使得诗句更加雅致。
    • 象征:江水、阴雨、阳光等意象均具有象征意义,表现出希望与绝望的交织。
  3.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时局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个人的奋斗精神,反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表现出对未来的希望与期盼。

意象分析

  1. 金焦:象征着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积累。
  2. 江水: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3. 阴雨:象征着困境与绝望。
  4. 好风:代表着希望与新生。
  5. 建邺:象征着目标与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金焦”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今江苏
    • B. 今浙江
    • C. 今福建
  2. 诗人对敌军的看法是什么?

    • A. 他们的马匹很重
    • B. 他们的马匹轻快
    • C. 他们的马匹没有优势
  3. 诗中提到的“瓜州”实际上是?

    • A. 一个古地名
    • B. 一个现代城市
    • C. 一个历史人物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与对未来的思考。两首诗在意境上相通,但杜甫更强调个人的孤独与感伤,而史浩则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希望。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
  • 《史浩诗文集》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范二员外邈、吴十侍御郁特枉驾阙展待,聊寄此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斗鸡 答郑十七郎一绝 寄贺兰铦 小寒食舟中作 日暮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 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得开字) 水阁朝霁,奉简严云安(一作云安严明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向方 癶字旁的字 死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 夕字旁的字 亲不敌贵 涉旬 万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我负子戴 舌字旁的字 咭力骨碌 罗之一目 彩绘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一字旁的字 琼篇 士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