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40: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40:14
春夜闻雨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风味正不寝,骤来寒气增。
檐斜滴野箨,窗缺摇春灯。
孺子睡中语,归人行未能。
前溪波暗长,定已没滩棱。
在春夜的微风中,我尚未入睡,突然一阵寒气袭来。屋檐下的雨水滴落在野草上,窗外的春灯也随风摇曳。小孩在梦中喃喃而语,归来的人却还未能归家。前面的溪流波涛暗涌,恐怕已经淹没了河滩的棱角。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归人”可能暗示着对远行者的思念,体现了古时人们对归乡的渴望和期待。
作者介绍: 梅尧臣,字子华,号梦得,宋代诗人,生于1050年,卒于1122年。他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生活细腻的观察而闻名。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表达情感,尤其擅长抒写春夜景象。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诗人通过描写春夜的雨声,表现了对生活的细腻感知和对归家的思念。
《春夜闻雨》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夜的宁静与寒冷。开头两句“风味正不寝,骤来寒气增”通过“风味”与“寒气”的对比,呈现了春夜的微妙变化,仿佛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温暖被寒冷侵袭的瞬间。接下来的“檐斜滴野箨,窗缺摇春灯”则通过具体的意象,将雨声与春灯的摇曳结合,创造出一种朦胧而温暖的氛围。
当诗人提到“孺子睡中语”,不仅表现出孩童的无忧无虑,更暗示了家庭的温馨。而“归人行未能”则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表达了对远行者的思念与挂念,蕴含着对亲人的关心。
最后两句“前溪波暗长,定已没滩棱”以溪水的暗流结束,给人一种模糊而深远的意境,似乎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整首诗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描写,使得读者在春夜的静谧中感受到一丝寒意和思念,构成了一个极具层次的情感世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夜的场景,表达了对生活细腻的观察以及对归人的思念,透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温情。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将孤独与思念交织,传递出深层的人生哲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的“孺子”指的是哪个年龄段的儿童?
诗中提到的“归人行未能”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檐斜滴野箨”的意象传达了什么样的场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梅尧臣的《春夜闻雨》更注重对自然细节的描写和细腻情感的表达,而李白则更多地关注孤独与思乡之情。两者各具特色,表现出的情感与意境却有着不同的层次。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