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46: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46:15
青石出自蓝田山,
兼车运载来长安。
工人磨琢欲何用,
石不能言我代言。
不愿作人家墓前神道碣,
坟土未干名已灭。
不愿作官家道旁德政碑,
不镌实录镌虚辞。
愿为颜氏段氏碑,
雕镂太尉与太师。
刻此两片坚贞质,
状彼二人忠烈姿。
义心如石屹不转,
死节如石确不移。
如观奋击朱泚日,
似见叱诃希烈时。
各于其上题名谥,
一置高山一沉水。
陵谷虽迁碑独存,
骨化为尘名不死。
长使不忠不烈臣,
观碑改节慕为人。
慕为人,劝事君。
青石是从蓝田山采来的,
经过车运送到了长安。
工人们磨琢这块石头想要做什么呢,
石头不能说话,我来替它代言。
我不愿成为人家墓前的神道碑,
因为坟土尚未干涸,名声就已消亡。
我也不愿成为官家的德政碑,
因为上面刻的不是实录,而是虚假的辞藻。
我愿意成为颜氏和段氏的碑,
刻上太尉和太师的名号。
雕刻这两位忠烈之士的坚贞品质,
展现他们的忠诚和英勇的姿态。
义心如石屹立不动,
死节如石坚决不移。
仿佛看见他们奋力击败朱泚的那一日,
如同见到叱诃和希烈的辉煌时刻。
在碑上各自题上名字和谥号,
一块高山碑,一块沉水碑。
虽然山陵和谷地迁移,但碑依旧存在,
即使骨头化为尘土,名声却永不消亡。
长久以来不忠不烈的臣子,
看见碑石而改变节操,效仿这些人。
效仿这些人,劝诫君主。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而著称,尤其在描写社会民生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政治腐败的时期。白居易希望通过青石碑的象征,表达对忠臣节士的敬仰与追求,希望能够激励后人效仿忠烈之士的精神。
《青石-激忠烈也》是一首情感真挚的诗作,白居易通过青石这一意象,深刻地表达了对忠臣节士的崇敬与追思。诗中首句“青石出自蓝田山”,以青石的坚硬与持久作为忠诚的象征,紧接着诗人引入了对青石用途的思考,展现了其对忠贞的追求。
诗人不愿成为墓前的神道碣或官家的德政碑,这一方面反映了他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他对立德立言的渴望,希望能够为真正的忠臣刻碑立传。通过提及历史上的忠臣,白居易不仅在回顾历史,也在引导当代人应当学习他们的精神。
诗的后半部分,白居易描绘忠臣的气节与忠诚,强调“义心如石屹不转,死节如石确不移”,将忠臣的品格比作坚硬的石头,彰显其坚定不移的忠诚。这种比喻不仅赋予了忠臣以崇高的形象,也反映了诗人对忠贞精神的推崇。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语句通顺,情感真挚,既有历史的沉重感,又充满了激励人心的力量,使读者在欣赏之余,心中更添对忠义之士的敬仰与思考。白居易通过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怀念,更是对未来后人的激励,期望他们能够以忠烈为榜样,报效国家、效忠君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忠臣节士的崇高敬仰,倡导忠诚与正义,同时也对不忠之人提出了警示,呼吁他们效仿忠臣,以忠诚报国。诗中充满了对历史的回顾与对未来的期盼,突显了忠诚精神的重要性。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青石作为忠诚的象征,贯穿整首诗,诗人通过青石的坚韧,展现了忠臣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后人追随忠义之道。而长安则代表着历史的荣耀与权力的中心,诗中对忠臣的提及,反映出对历史的缅怀与对未来的期望。
诗词测试:
青石出自何地?
诗人不愿成为哪种碑?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朱泚是什么身份?
诗中强调的忠臣品质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