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31: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31:23
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
风飘飘兮雨萧萧,三株两株汴河口。
老枝病叶愁杀人,曾经大业年中春。
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
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
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
南幸江都恣佚游,应将此柳系龙舟。
紫髯郎将护锦缆,青娥御史直迷楼。
海内财力此时竭,舟中歌笑何日休?
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
炀天子,自言福祚长无穷,岂知皇子封酅公。
龙舟未过彭城阁,义旗已入长安宫。
萧墙祸生人事变,晏驾不得归秦中。
土坟数尺何处葬?吴公台下多悲风。
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
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
隋堤上的柳树,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枯萎。
风轻轻吹拂,雨声淅淅沥沥,只有三两棵柳树在汴河口。
老枝病叶让人感到忧愁,曾经在大业年间春光明媚。
在大业年间,炀帝在这里种下柳树,形成一排排绿荫伴着流水。
从黄河到淮河,绿荫延绵一千三百里。
在大业末年的春天,柳树的颜色如烟雾般轻柔,像雪花般飘零。
南巡江都肆意游玩,应该把这些柳树系在龙舟上。
紫髯郎将护送着华丽的缆绳,青娥御史却迷失在楼阁中。
这时国家的财力已经枯竭,船上的歌声和笑声何时才能停止?
上面荒凉,下面困苦的局势不会持久,国家的危机如同缀在帽子上的飘带。
炀帝自以为福运长久,却不知道皇子已经封为酅公。
龙舟尚未经过彭城阁,义旗已经进入了长安宫。
萧墙内的祸乱使人事变迁,皇帝死后无法回到秦中。
土坟埋藏几尺,吴公台下却常被悲风侵袭。
二百年来汴河的道路,沙草和烟雾伴随着朝夕变化。
后来的君王如何借鉴前王的教训?请看这隋堤上的亡国之树。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诗歌直白、易懂而受到广泛欢迎,作品涉及政治、生活、爱情等多个方面,尤其擅长写社会现实及人情风貌。
《隋堤柳》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动荡、社会动乱之际。诗中通过描写衰败的柳树,反映了隋朝的兴衰历程,寄托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思考与忧虑。
《隋堤柳》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忧国忧民情怀的古诗。诗人通过对柳树的描写,寄托了对隋朝衰败的惋惜和对未来的忧虑。开篇以“岁久年深尽衰朽”点明了柳树的衰败,既是对历史的反思,也象征了国家的沧桑。诗中提到的“紫髯郎”和“青娥御史”,分别代表着当时的权贵与官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奢靡与腐败。
在表达情感上,白居易运用细腻的意象,如“柳色如烟絮如雪”,通过对柳树色彩的描绘,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愁和无奈。诗中不仅有对过往繁荣的怀念,也有对当今局势的清醒认识,尤其是“海内财力此时竭”,“舟中歌笑何日休”的句子,揭示了国家走向衰败的现实。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情感真挚而深沉,展现了白居易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艺术魅力和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他的诗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历史的深思,警示后人要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整首诗反映了历史的沧桑和人事的变迁,表现了白居易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思考,警示后人要铭记历史教训。
《隋堤柳》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紫髯郎”指代的是谁?
诗的最后一联提到“后王何以鉴前王”的意思是?
答案:
白居易的《隋堤柳》与杜甫的《春望》都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但白居易更多地通过具体的意象(如柳树)来展现历史的沧桑,而杜甫则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反映了他对国家现状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