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0:39: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0:39:01
和参政李汉老
释弥光〔宋代〕
胡床稳坐已通津,何处更寻不二门。
八苦起时全体现,不知谁解报深恩。
我稳坐在胡床上,已经渡过了河流,何处再去寻找那不二之门(即真理之道)呢?
在经历八苦(人生的苦难)时,真理全都显现出来,不知道谁能理解这份深厚的恩情。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释弥光,宋代高僧,精通佛理,常以诗歌表达对人生与佛教哲理的理解。他的作品多探讨内心的宁静与智慧的获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在释弥光参政李汉老之际写成,反映了他对人生苦难的思考和对真理的追求。李汉老可能是他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诗中表达了对其的敬重与感激。
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人生的哲理。诗人在胡床上稳坐,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从容。他已“通津”,意味着他已渡过人生的艰难险阻,但对“何处更寻不二门”的思考,反映出他对真理的渴望与不懈追求。
“八苦起时全体现”一句,揭示出在经历人生的种种苦难时,真正的智慧与真理会显现出来。诗人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对苦难的接受与理解,仿佛在告诉读者,面对生活的挑战,只有经历痛苦,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最后一句“不知谁解报深恩”,更是引人深思,谁能够真正理解这份从痛苦中获得的智慧与恩典呢?整首诗在哲理的探讨中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体现了释弥光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真理的追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苦难与智慧的关系,强调人生的意义在于经历痛苦后获得的觉悟与理解。诗人通过对真理的追求,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选择题:诗中“八苦”指的是什么?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胡床”象征着____。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对真理的无奈与渴望。 (对/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登高》相比,释弥光的诗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哲理的探讨,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个人的遭遇。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前者更为沉静,后者则更为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