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9:43: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9:43:36
次韵和石末公漫兴见寄二首 其二
作者:刘基
济世何人希管乐,
隐居无处觅求羊。
扶桑未换旸乌彩,
腐草犹争爝火光。
百载承平戎马佚,
十年战伐艾菅长。
长沙迁客能流涕,
一日须垂一万行。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关切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提到,治理国家的人少得可怜,而隐居的人又无处可寻。即使扶桑(传说中的神树)没有换来日月的光彩,腐朽的草仍然争取火光。经过百年的平稳时代,战乱却在十年间长久不息。长沙的流亡者悲伤流泪,似乎一天要流下万行泪水。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号景肃,元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作品多体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及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沉稳而深邃。
本诗创作于元代末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战乱交替之时,诗人借此表达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忧虑,透露出对平和生活的渴望。
刘基的《次韵和石末公漫兴见寄二首 其二》通过对现实的细腻观察,展现了作者对政治的思考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歌以“济世何人希管乐”开篇,直入主题,表达了对治国理政之人的稀缺感到失望。紧接着,诗人通过“隐居无处觅求羊”来描绘隐士的生活状态,体现出一种对逍遥自在的渴求。
在意象的运用上,诗中提到“扶桑未换旸乌彩”,将传统文化中的神树与美好愿景联系起来,暗示现状的失落与对未来的憧憬。而“腐草犹争爝火光”,则通过腐草的意象,表明即便在困境中,生存的愿望与希望依旧存在。
接下来的诗句中,作者通过历史的回顾,反映出长久的和平与短暂的战乱之间的对比,体现出对社会动荡的深切担忧。最后,提到“长沙迁客能流涕”,更是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情感上真挚,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也有对理想生活的期待,展现了刘基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社会的关怀。
诗歌通过对政治的忧虑、对隐逸生活的渴求,以及对历史的反思,传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命运深切的关怀,体现了浓厚的忧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诗中提到的“扶桑”象征着什么?
A. 绝望
B. 希望
C. 战争
D. 忍耐
“济世何人希管乐”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失望?
A. 自然
B. 政治
C. 文学
D. 友谊
“十年战伐艾菅长”中的“艾菅”指的是什么?
A. 战争
B. 草木
C. 人生
D.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