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闺词 其二

《闺词 其二》

时间: 2025-05-07 16:39:52

诗句

昨夜三更梦,分明见所思。

觉来惊枕席,心迹两相疑。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6:39:52

原文展示:

昨夜三更梦,分明见所思。
觉来惊枕席,心迹两相疑。

白话文翻译:

昨夜三更时分,我做了一个梦,梦中清晰地见到我所思念的人。醒来时,惊醒在枕头上,心中对自己的情感产生了疑惑。

注释:

  • 昨夜:指前一夜。
  • 三更:古代将夜晚分为五更,这里指夜里11点到1点之间。
  • :指梦境。
  • 分明:清晰、明显。
  • 所思:思念的人或事。
  • 觉来:醒来。
  • 惊枕席:惊醒在床上,形容因梦而惊讶。
  • 心迹:心中的情感和思绪。
  • 两相疑:彼此之间产生了疑虑。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具体的历史典故,但它通过梦境表达了思念之情,这种描写在古诗中常见,反映了古人对梦境的重视与情感的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号千里,元代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军事家,后世称为“刘伯温”。他在文学上有着高深造诣,著作有《刘伯温文集》等,作品多表现对家国的情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闺词》是刘基表达个人情感的一首诗,写于他对家乡和情人的思念之情。此时正值元代末期,社会动荡不安,刘基身处这样的环境中,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愈显强烈。

诗歌鉴赏:

这首《闺词 其二》通过简短的四句诗,深刻地表达了一种思念之情。诗中用梦境作为载体,描绘了夜深人静时分的情感流露,梦中所见与现实的冲突,展现出一种内心的挣扎与矛盾。开头的“昨夜三更梦”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的夜晚,正是思念最为浓烈的时刻。梦中“分明见所思”,清晰地显现出对思念之人的深切渴望,然而醒来之后的“觉来惊枕席”,则体现了梦与现实的交错,内心的迷茫和不安也随之而来。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忧伤和惆怅的,通过对梦境的描写,使得思念的情感更加显得深沉且真实。诗人巧妙地运用“心迹两相疑”,将内心的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既有对爱人的怀念,也有对自己情感的疑惑。这种复杂的情感状态,正是许多人在思念中所经历的心理历程。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昨夜三更梦:夜深时分做梦,暗示思念的情绪在深夜愈加浓烈。
    • 分明见所思:梦中清晰地见到所思念的人,展现出强烈的思念之情。
    • 觉来惊枕席:醒来后惊讶,反映出梦境的真实感与内心的震撼。
    • 心迹两相疑:内心的情感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表现出对思念的深刻反思。
  •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用词工整,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梦境象征着思念与渴望,枕席的惊醒则象征着对现实的反思。
  • 主题思想: 诗歌主要表达了对爱人深切的思念和因梦境而产生的内心矛盾,反映了人在孤独中对美好情感的渴望与困惑。

意象分析:

  • :代表思念与情感的寄托。
  • 枕席:象征孤独与内心的挣扎。
  • 三更:暗示夜晚的寂静与思念的强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昨夜三更梦”指的是哪个时间段?

    • A. 晚上9点到11点
    • B. 晚上11点到1点
    • C. 凌晨1点到3点
    • D. 晚上7点到9点
  2. 诗人醒来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 A. 平静
    • B. 惊讶
    • C. 高兴
    • D. 忧伤
  3. 诗中的“心迹两相疑”反映了什么?

    • A. 对爱人的坚定信念
    • B. 对自己情感的迷茫
    • C. 对梦境的怀疑
    •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相见欢》(李煜)

诗词对比:

  • 《静夜思》《闺词 其二》都表现了思念之情,但李白的作品更多地反映了对家乡的思念,而刘基则侧重于对爱人的情感。两者都用梦境与夜晚的意象来表达情感,体现了古代诗人对孤独与思念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文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李花二首 泊李家渡 武康邑俗 辛酉富池元宵写怀二首 慈云岭 记仙女三绝 北高峰 赠圭上人 银树道上客怀 访三桥步隐者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能不称官 穷愁 牙字旁的字 当世才度 刓团 是非轻重 月字旁的字 降辱 知微知章 包含援的词语有哪些 石字旁的字 靣字旁的字 自然观 失惊倒怪 成败兴废 彑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