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6:39: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6:39:52
昨夜三更梦,分明见所思。
觉来惊枕席,心迹两相疑。
昨夜三更时分,我做了一个梦,梦中清晰地见到我所思念的人。醒来时,惊醒在枕头上,心中对自己的情感产生了疑惑。
这首诗没有具体的历史典故,但它通过梦境表达了思念之情,这种描写在古诗中常见,反映了古人对梦境的重视与情感的寄托。
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号千里,元代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军事家,后世称为“刘伯温”。他在文学上有着高深造诣,著作有《刘伯温文集》等,作品多表现对家国的情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闺词》是刘基表达个人情感的一首诗,写于他对家乡和情人的思念之情。此时正值元代末期,社会动荡不安,刘基身处这样的环境中,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愈显强烈。
这首《闺词 其二》通过简短的四句诗,深刻地表达了一种思念之情。诗中用梦境作为载体,描绘了夜深人静时分的情感流露,梦中所见与现实的冲突,展现出一种内心的挣扎与矛盾。开头的“昨夜三更梦”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的夜晚,正是思念最为浓烈的时刻。梦中“分明见所思”,清晰地显现出对思念之人的深切渴望,然而醒来之后的“觉来惊枕席”,则体现了梦与现实的交错,内心的迷茫和不安也随之而来。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忧伤和惆怅的,通过对梦境的描写,使得思念的情感更加显得深沉且真实。诗人巧妙地运用“心迹两相疑”,将内心的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既有对爱人的怀念,也有对自己情感的疑惑。这种复杂的情感状态,正是许多人在思念中所经历的心理历程。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主要表达了对爱人深切的思念和因梦境而产生的内心矛盾,反映了人在孤独中对美好情感的渴望与困惑。
诗中“昨夜三更梦”指的是哪个时间段?
诗人醒来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诗中的“心迹两相疑”反映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