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3:37: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3:37:51
阳春
作者: 周岸登 〔清代〕
五华高,滇池远,山水韵调哀玉。
潇洒古仙人,羹墙梦宛接幽袍贶琼椟。
篆铭堪读。施氏斫嗣踪雷蜀。
应是自惜沉埋久,知音梦中相属。
会心在成连移情后,凝望淼骖鸾驾鹿。
朝来金徽到手,契兰言响应空谷。
调弦更授古曲。似海上苍茫云木。
漫遗恨两度君弦断,仙期待续。
这首诗描绘了高耸的五华山和遥远的滇池,山水之间的韵味让人感到悲凉。诗中提到潇洒的古仙人,仿佛在梦中与幽静的袍子相接,赠送着美好的琼玉。篆刻的铭文值得一读,施氏的踪迹在雷蜀的山中显现。或许是因为对曾经的珍惜,才使得知音在梦中相聚。心灵的契合在情感交融之后,凝视着浩瀚的骖鸾与驾鹿。清晨时分,金色的徽章已经到手,契约与兰花的言语在空谷中回应。调弦后再传唱古老的乐曲,似乎在海上晴朗的云木间飘荡。遗憾的是,君子的弦音已断两次,仙人仍期待续曲。
周岸登,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与志趣。
《阳春》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之际,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过去美好回忆的怀念,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知音的渴望。
《阳春》是一首充满自然美与情感深度的诗作。诗人在描绘高耸的五华山与辽阔的滇池时,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让读者感受到山水的幽美与内心的惆怅。诗中通过对古仙人的描写,揭示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似乎在诉说着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厚情谊。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次分明,情感逐渐递进。开头的自然景观描写引出后续的情感寄托,使得整首诗在意象与情感上形成了更强的共鸣。在词句的运用上,诗人巧妙地将古典文化与个人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诗不仅具备了美学的享受,更让人感受到深刻的情感共鸣。
尤其在“调弦更授古曲”一句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之心,既是对过去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的期许。整首诗最后的“漫遗恨两度君弦断,仙期待续”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现出一种期待与无奈的情感交织,令人在阅读时深感共鸣,仿佛能够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
五华高,滇池远,山水韵调哀玉。
描述五华山的高峻和滇池的辽远,营造出一种山水相间的悲凉意境。
潇洒古仙人,羹墙梦宛接幽袍贶琼椟。
诗人想象古代的仙人,与梦境中的幽静袍子相连,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谊。
篆铭堪读。施氏斫嗣踪雷蜀。
提到古代的铭文,暗示历史的积淀,同时提及施氏家族的传承。
应是自惜沉埋久,知音梦中相属。
诗人感叹对过去的珍惜,知音之间的默契在梦中相聚。
会心在成连移情后,凝望淼骖鸾驾鹿。
在情感的交融后,凝视着美丽的神兽与鹿,象征着内心的向往与理想。
朝来金徽到手,契兰言响应空谷。
金徽象征成功与理想的实现,兰言则是友人的回应,传达出对理想的追求。
调弦更授古曲。似海上苍茫云木。
诗人在传唱古曲,像是海上的云木,给人以悠远与广阔的感觉。
漫遗恨两度君弦断,仙期待续。
最后表达遗憾与期待,仿佛在等待与知音的再次相聚。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知音的深切怀念,表现出一种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与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阳春》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周岸登
C. 杜甫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滇池”象征什么?
A. 忧伤
B. 自由与辽阔
C. 人生的挫折
D. 友情
“调弦更授古曲”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珍视?
A. 朋友
B. 自然
C. 传统文化
D. 个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