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和蒲泰亨四首

《和蒲泰亨四首》

时间: 2025-05-07 23:36:09

诗句

栽竹养松人去尽,空闻道士种桃花。

昨来一夜惊风雨,满地残红噪暮蛙。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3:36:09

原文展示:

栽竹养松人去尽,
空闻道士种桃花。
昨来一夜惊风雨,
满地残红噪暮蛙。

白话文翻译:

种竹养松的人已都离去,
只听见道士在种桃花。
昨夜一场暴风雨惊扰了我,
满地的残花伴着蛙声在傍晚喧闹。

注释:

  • 栽竹:种植竹子。
  • 养松:养护松树。
  • 道士:指修道的人,通常在山林中隐居。
  • 桃花:桃树的花,象征春天和美好。
  • 惊风雨:突如其来的风雨。
  • 残红:指凋落的花瓣。
  • :喧闹、吵闹的意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的诗风受到王维、李白等人的影响,崇尚自然,擅长描绘山水景色。黄庭坚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宋代诗坛的重要人物。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诗人闲暇之余,感受自然景色与人事变迁。诗中反映出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事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自然与人事交错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现了对逝去时光和人事变迁的无奈。开头两句中的“栽竹养松”与“道士种桃花”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代表了隐士的修行与平静,后者则象征着人间的繁华与变化。接下来的“昨来一夜惊风雨”,则是突如其来的变故,暗示着生命的无常和自然力量的不可预测,给人以深深的震撼。最后一句“满地残红噪暮蛙”,用意象丰富了整个画面,残花与蛙声共同构成了一种凄凉而又生动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感叹。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成功,竹、松、桃花、风雨、蛙声等都成为了诗人情感的载体,既表现了自然的美丽与变幻,也隐含着对人世无常的感慨。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引导读者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思考生命的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栽竹养松人去尽”:描绘了一个孤独的环境,竹子和松树的种植与养护代表了过去的宁静生活,而“人去尽”则暗示人与自然的疏离。
  2. “空闻道士种桃花”:道士种桃花的声音似乎是对过去繁华的怀念,桃花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3. “昨来一夜惊风雨”:风雨的突然袭来,象征着生活的不确定性和自然的强大。
  4. “满地残红噪暮蛙”:残花遍地,伴随着蛙声,传递出一种凄凉感,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竹松的静谧与桃花的繁华,突显出人事的变迁。
  • 意象:使用丰富的自然意象,如竹、松、桃花、风雨、蛙声,构建出诗歌的情感基调。
  • 拟人:“噪暮蛙”赋予蛙声以人性化的特点,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事无常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哲理的探讨,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的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坚韧与高洁。
  • :寓意长青与不屈。
  • 桃花:象征春天的生机与人间的美好。
  • 风雨:代表生命中的变故与无常。
  • 残红:暗示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蛙声:象征自然的生动与喧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植物有哪些? a. 竹、松、桃花
    b. 柳、梅、菊
    c. 树、花、草
    答案:a

  2. 诗的主要意象是? a. 竹子
    b. 桃花
    c. 风雨与蛙声
    答案:c

  3. 诗中提到的自然现象是什么? a. 日出
    b. 风雨
    c. 雪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黄庭坚的自然描写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似,均通过自然景物反映个人情感。但黄庭坚更强调人事的变迁与无常,而王维则更多表现出一种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黄庭坚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黄庭坚诗文集》

相关查询

赠方干 赋洞庭 耕田鼓诗 中秋月 桐花鸟 奉和圣制答张说扈从南出雀鼠谷 自西山归 西山秋雨 第二泉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车字旁的字 顾内之忧 守约施博 拔赵帜易汉帜 气字旁的字 秋行夏令 逃身 泾渭不分 意悬悬 亟务 鬯字旁的字 幺字旁的字 飘飐 镸字旁的字 组织路线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