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33: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33:10
同道士钱泠然寻涧水源
作者:陈师道 〔宋代〕
晓领黄冠子,步寻东涧源。
拖筇探清浅,垂手弄潺湲。
岸阁残花片,槎留旧涨痕。
凤潜丹穴邃,龙卧古潭浑。
修竹青垂荫,长萝翠可扪。
忽惊穿药圃,不觉到云根。
嶝外看飞鸟,崖边见饮猿。
援琴写山水,布席坐兰荪。
白石支棋局,青沙藉酒尊。
醉歌归路稳,洞口月黄昏。
清晨,我戴上黄冠,踏步寻找东边的涧水源。
手杖拖着,探寻那清澈的涧水,
手轻轻垂下,触摸着潺潺流水。
岸边的阁楼上残留着几片花瓣,
木桩上留有旧时涨水的痕迹。
凤凰在深邃的洞穴中潜伏,
龙则卧在古老的潭水中,浑然不动。
修竹青翠,投下阴影,
长藤如翠绿的丝带可供触摸。
忽然,惊起穿行药圃的鸟儿,
不觉已来到云雾缭绕的山根。
在山崖外望去,可以看到飞鸟,
在崖边,看到猿猴在饮水。
我拿起琴来写山水的美,
铺开席子,坐在兰草之间。
白石支起棋局,青沙作为酒的尊。
我醉歌归家的路稳稳当当,
洞口的月色映照着黄昏。
作者介绍:
陈师道,字士道,号岱舸,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诗风清新自然。他的作品多表现隐士生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陈师道游历东涧探寻山水的过程中,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道教文化的影响。诗中描绘的场景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他内心对宁静、脱俗生活的向往。
《同道士钱泠然寻涧水源》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作者与道士同游,清晨的氛围与道教文化交融,黄冠子的描写使人感受到道教的神秘与宁静。接下来的描写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涧的清澈与花瓣的残留,营造了一种既美丽又略带惆怅的意境。
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凤、龙的出现不仅反映了自然的生机与灵动,同时也象征着道教文化中的神秘力量。对修竹、长萝的描绘则展示了自然的幽静与柔美,表达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最后,作者在醉歌归路的描写中,显示出一种心灵的宁静与满足,仿佛在提醒读者要珍惜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刻关系,以及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喜悦。诗的结尾通过“洞口月黄昏”将自然的美与时间的流逝结合在一起,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
诗词测试:
选择题:诗中“拖筇探清浅”中的“筇”指的是什么?
填空题:诗的最后一句“醉歌归路稳,洞口月__。”(填写一个字)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凤”和“龙”象征着自然的生机与灵动。(对/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