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57: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57:01
滕大夫伯阳父孙,
烹小鲜治大国原。
一得何用五千言,
弛灾决狱人不冤。
盛气走讼畏讨论,
终岁敛吏不到门。
子弟无赖皆西奔,
外吏畏惧过乃尊。
踵门父老如云屯,
拊髀跳踉走儿孙。
绛幡翠节歌呗喧,
画盆戴顶烟如焚。
绣褾彩轴箱帕繁,
曲躬叉手前致言。
畜眼未见耳不闻,
暮年何以答此恩,
请诵华严寿我君。
滕大夫伯阳的父亲和孙子,
用小鱼做道菜治理大国。
一句话有什么用,五千言又如何?
只要能解除灾难,判决公正,百姓就不冤屈。
他们盛气凌人,走上法庭却畏惧讨论,
整年整月都在收取贿赂,官吏不敢到门前。
子弟们无所事事,都向西方奔去,
外地官吏畏惧他们,反而尊敬他们。
踵门的父老如云聚集,
抚着大腿,跳着舞,呼喊着儿孙。
绛色和翠色的节日歌声嘹亮,
画盆上冒着烟雾,仿佛在燃烧。
绣花的帕子、彩色的轴子,繁多而华丽,
弯腰叉手,在前面致意。
我眼未见,耳未闻,
暮年时如何来报答这份恩典,
请你诵读《华严经》为我祈寿。
陈师道,字允明,号节斋,宋代诗人,擅长诗词和散文,风格清新自然,重视修辞与意象的表现,作品多描绘社会现实与人情世态。
此诗写于宋代,反映了当时官场腐败与百姓困苦的现实。诗人通过对滕县官员的描写,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底层民众的关心。
《寄滕县李奉议》是一首充满讽刺与批判的诗作,诗人以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官员的无能。开头几句通过滕大夫的比喻,指出治理国家不能仅靠空话,而应注重实效。诗中对官吏的描绘生动形象,既表现了他们对百姓的冷漠与剥削,也反映了民众对官吏的失望与无奈。
诗的中段通过“子弟无赖皆西奔”等句子,描绘了年轻人对家乡的失望,选择离开,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不安。而最后几句则转向了一种对未来的思考,诗人自问如何回报社会的恩情,并以《华严经》作结,传达出一种对精神寄托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对照,表现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深刻的哲理。
诗歌揭示了官场的腐败与社会的不公,表达了对理想治理的渴望,同时也对未来的思考与期待,体现了诗人对社会责任的关注与对民众命运的关心。
诗中“滕大夫”指的是谁?
“子弟无赖皆西奔”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的最后一行提到“华严”,它象征着什么?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