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9:10: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9:10:06
门前剥啄遗儿应,
客是平生不识僧。
檀施咄嗟贫未可,
词场驰逐老犹能。
识凌风月收孤思,
乞与云山伴曲肱。
我亦从来惭绮语,
休将此段拟传灯。
在我家门前,儿子们的啼哭声似乎在剥啄着我的心,
而来访的客人,竟是我一生中从未见过的僧人。
虽然我对檀板施舍的贫困感到些许惋惜,
但我在词坛上驰骋,老了也仍能追逐风采。
我常常在风月中思索孤独的情感,
希望能与高山云雾为伴,享受轻松的生活。
我一向对华丽的言辞感到羞愧,
所以请不要将这段话用来传递佛法的光明。
“传灯”是指将佛教的教义和智慧传承下去,常用于讲述佛教的传承关系。在诗中提到“休将此段拟传灯”,表达了诗人对华丽言辞的自我反省和对佛教传承的敬畏。
冯时行,字季白,号秋水,宋代诗人,擅长词、诗,风格清新脱俗。他的作品常表达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及对自然的赞美。
这首诗写作于冯时行晚年,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诗中展现了他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冯时行的这首《眉僧晓岑仆未之识也持钵求施既辞以贫则愿丐》,通过描绘一位素未谋面的僧人,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诗中开篇即以“门前剥啄遗儿应”引出,展现了生活的繁琐与无奈。僧人的到来,象征着对佛教教义的思考与追求,然而诗人却感到自己与之无缘,显示出一种孤独与隔阂。
接下来的“檀施咄嗟贫未可”,则反映出诗人对物质施舍的无奈与对精神追求的渴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在“词场驰逐老犹能”中仍然保持着对诗词的热爱与追求,显示出一种坚韧的精神。
结尾部分,诗人以“我亦从来惭绮语”感叹自己的华丽言辞,与佛教传承的严谨形成对比,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与对自身局限的自省。整首诗通过对生活与精神的双重反思,展现了冯时行对人生的深邃理解与哲学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冯时行对人生的反思,显示出他对物质与精神的追求,以及对自身局限的自省,展现了对佛教教义的尊重与敬畏。
诗中“门前剥啄遗儿应”中的“剥啄”比喻了什么?
诗人对“绮语”的态度是:
诗中提到的“传灯”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