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2:07: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07:11
妙喜寺逵公院赋得夜磬送吕评事
作者:皎然 〔唐代〕
一磬寒山至,
凝心转清越。
细和虚籁尽,
疏绕悬泉发。
在夜吟更长,
停空韵难绝。
幽僧悟深定,
归客忘远别。
寂历无性中,
真声何起灭。
一声磬音从寒冷的山中传来,
使人心神凝聚,音色清越动人。
细腻的和声在空中消散,
泉水声轻轻环绕而出。
在这夜色中吟唱更显漫长,
停下心来,韵律难以断绝。
幽静的僧人悟得深厚的定力,
归来的客人忘却了遥远的分别。
在这寂静无物的境地,
真声又是如何起伏消散的呢?
本诗在意境上受到了禅宗的影响,尤其是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中提及的“幽僧”和“真声”暗示了修行者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和对真理的领悟。
皎然(约公元710-770年),字天锡,号澄江,唐代诗人,擅长写山水田园诗和禅诗。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哲思。
此诗作于皎然在妙喜寺时,因送别朋友吕评事而作。夜晚的寺庙安静无声,磬声清晰,让诗人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对友人的眷恋。
这首诗通过夜晚的磬声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意境。开篇的“一磬寒山至”立即将读者带入一种幽静的环境,磬声如同山中传来的回响,清晰而又令人心驰神往。诗人在这里将“凝心转清越”结合,强调了音乐对情感的影响,透过磬声,心灵得以洗涤,浮躁的思绪随之沉淀。
接下来的“细和虚籁尽,疏绕悬泉发”,展现了音乐与自然的和谐。这里的“虚籁”意指空灵的乐声,结合“悬泉”,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仿佛在耳边回荡的水声与磬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韵美。在夜色中吟唱,韵律悠长,似乎让人忘却了时间的流逝。
最后两句“寂历无性中,真声何起灭”,则引出了哲理的思考。在这种极度的宁静中,声音的存在与消逝成为了思考的核心,诗人探讨了存在与虚无、真实与幻象之间的关系,展示了深刻的禅宗思想。整首诗不仅是对夜晚宁静的描绘,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以及在音乐和自然中寻求解脱与智慧的思想。诗人通过夜晚的磬声,描绘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清幽、智慧的空间,引导读者进入一种思考的境界。
“一磬寒山至”中的“磬”指什么?
诗中“幽僧”代表什么?
诗的主题主要是?
两者都反映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但皎然更为直接而细腻,王维则更具深远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