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5:43: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5:43:14
野人献竹,腰腹大如盎。
自言道旁得,采不费罝网。
鸱夷让圆滑,混沌惭瘦爽。
两牙虽有馀,四足仅能仿。
逢人自惊蹶,闷若儿脱襁。
念此微陋质,刀几安足枉。
就擒太仓卒,羞愧不能飨。
南山有孤熊,择兽行舐掌。
一位野人送来一根竹子,竹子的腰身和腹部大得像一个大罐子。他自称是在路边找到的,采摘竹子一点也不费力。鸱夷(古代一种动物)虽然滑溜,但混沌(原始的状态)却感到羞愧,显得单薄而清新。尽管竹子有两根牙,但它的四肢却只能勉强模仿。每次遇到人时,它都会吓得跳起来,像个脱离襁褓的孩子。想到这竹子微薄的品质,我不禁感到这刀子也未必能切合其身。即使是俘获了太仓的士兵,我也因羞愧而无法享用。南山上有一只孤独的熊,选择着猎物,舔着爪子。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作品融诗、文、书、画于一体,风格多样,情感真挚,语言生动。因其身世坎坷,作品中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竹子在诗中象征着自然的纯真与简单,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世事的深刻感悟。
这首诗从竹子的描写入手,结合了野人献竹的情景,生动地展现了竹子的形态与性格。苏轼通过对竹子特征的细致刻画,展示了其独特的美感与灵性。诗中“野人献竹”不仅仅是对物质的描述,更是对自然的赞美与思考。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坚韧与清雅,苏轼通过竹子反映出对生活的思考,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诗的后半部分则流露出一种对自我和社会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于自身处境的无奈与困惑。整首诗的情感复杂,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沉思,展示了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命的独特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写竹子的形态和特性,反映了自然的纯真和人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与对自我的反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野人献竹”的意图是什么?
A. 描述竹子的特性
B. 提及竹子的来源
C. 表达对人的惊讶
答案:B
诗中提到的“混沌”主要指什么?
A. 一种动物
B. 原始状态
C. 竹子的品质
答案:B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人生的思考
C. 对竹子的描写
答案:B
比较作品:
这两首作品同样描写了竹子,王维强调了竹子的清雅和隐逸,而陶渊明则表达了对自然隐居生活的向往。两者都与苏轼的诗歌有相似之处,但各自侧重点不同,各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