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34: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9:34:27
与幼遐君贶兄弟同游白家竹潭
作者: 韦应物 〔唐代〕
清赏非素期,偶游方自得。
前登绝岭险,下视深潭黑。
密竹已成暮,归云殊未极。
春鸟依谷暄,紫兰含幽色。
已将芳景遇,复款平生忆。
终念一欢别,临风还默默。
这次游玩并不是我平时就期待的,偶然之间我在这里享受到了乐趣。
我走上绝险的山岭,俯瞰下面深邃的潭水。
浓密的竹林已经笼罩在傍晚的暮色中,归来的云彩却没有完全散尽。
春天的鸟儿依偎在温暖的山谷中,紫色的兰花散发着幽静的色彩。
我已经遇见了这美好的景色,又想起了平生的种种回忆。
最终想到我们这次的欢聚将要结束,临风时我只能默默无言。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春鸟”和“紫兰”均为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美好,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韦应物(737年-792年),字子云,唐代诗人,出生于浔阳(今江西九江),以五言诗著称,作品清新淡雅,常描写自然景色及人情世态。其诗风格受到王维的影响,擅长于抒情和写景。
这首诗作于韦应物与友人同游竹潭的过程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与朋友相聚的愉悦心情,同时也流露出对离别的惆怅。
韦应物的《与幼遐君贶兄弟同游白家竹潭》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内心情感的深刻反思。诗的开头,诗人以“清赏非素期”开篇,说明这次游玩并非事先的约定,而是偶然的缘分,突显了生活中偶遇美好的惊喜。接下来的描写通过“前登绝岭险,下视深潭黑”展现了高山与深潭的对比,增强了景物的层次感,仿佛让人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紧张与震撼。
细腻的意象如“密竹已成暮,归云殊未极”流露出时光流逝的感慨,竹林在暮色中愈显幽静,归来的云彩尚未消散,仿佛在提醒诗人珍惜眼前的美好。接着“春鸟依谷暄,紫兰含幽色”描绘了春天的生机,鸟儿的欢鸣与兰花的清幽交织出一幅温暖的画面,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最后两句“已将芳景遇,复款平生忆”则透出淡淡的忧伤,诗人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时也不禁回忆起往昔的点滴,体现出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感慨。“终念一欢别,临风还默默”更是将离别的情绪推向高潮,表达了面对别离时的无奈与沉默。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的同时,深层次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展现了韦应物作为唐代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情感深度。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与朋友相聚的愉悦和对离别的惆怅。诗中流露出深厚的情感,折射出人们在自然中所感受到的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诗中“清赏非素期”是什么意思?
“归云殊未极”中的“归云”指的是什么?
诗中的“紫兰”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