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25: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25:58
师名学佛者,何乃爱吾诗。
吾方嗟世人,各各事奔驰。
苍鹰绝海至,不异攫鼠鸱。
所趋有远近,所向皆馁饥。
漱水对无语,风动庭树枝。
这位名为“学佛”的老师,为什么会喜欢我的诗呢?我正感叹世人,各自忙于追逐名利。苍鹰飞越大海而来,和抓捕田鼠的鸱鸮没有什么区别。人们所追求的事物有远有近,最终都只是为了填饱肚子。面对流水我无话可说,只有风吹动庭院中的树枝。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号白石,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是晚唐五代以来的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的重要代表,因其作品清新自然、富于哲理而受到后人的推崇。
《与用文师》创作于梅尧臣的晚年,正值社会动荡、风气浮躁之时,诗人通过对话和感慨,表达了对世人追逐名利的讽刺和对自然的思考。
《与用文师》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诗人在与“学佛”的老师交流时,流露出对世人追名逐利的无奈与感慨。诗的开头,诗人以质疑的语气,反映出自己对名利的冷漠和不解。他感叹世人皆忙于追求外在的荣华富贵,仿佛苍鹰飞越海洋而来,与捕鼠的鸱鸮并无区别,暗示人们的欲望与动物的本能之间的相似。这种对比让人思考,追求名利的行为是否真的值得。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进一步揭示了人们的追求目标,虽然有远有近,但最终都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象征着人类欲望的无止境。此时,诗人面临流水却无言以对,仿佛在质疑人类的追求是否真的有意义。最后一句“风动庭树枝”,则将自然的变化与人类的情感相结合,传达了一种无奈与落寞之感,使整首诗增添了一层哲理的深度。
整首诗通过对世人追逐名利的批判,呼唤人们对内心宁静与自然的关注,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人对世人的追逐行为持何种态度?
A. 赞赏
B. 讽刺
C. 无所谓
诗中“苍鹰绝海至,不异攫鼠鸱”暗示了什么?
A. 追求的目标高远
B. 人类的欲望与动物本能相似
C. 自然的美好
诗歌最后一句“风动庭树枝”的作用是?
A. 描述自然的景象
B. 表达诗人的孤独感
C. 反映内心的无奈
《与用文师》与苏轼的《水调歌头》均反映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梅尧臣通过对世俗追求的批判,表达内心的无奈;而苏轼则通过对月的寄托,展现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生的豁达。两者在主题上有共通之处,但表现手法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