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9:23: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9:23:53
江南腊月前溪上,照水野梅多少株。
艳薄自将同鹄羽,粉寒曾不逐蜂须。
桃根有妹犹含冻,杏树为邻尚带枯。
楚客且休吹玉笛,清香飘尽更应无。
在江南腊月的溪水旁,映照水面的野梅有多少株。
那艳丽的花儿轻薄如同白鹤的羽毛,
粉色的花朵在寒冷中并不追逐蜜蜂的须。
桃树的根部有妹妹仍然在冰冷中,
杏树作为邻居仍然带着枯萎的样子。
楚地的客人暂且停下吹玉笛,
清香飘散之后更是没有了。
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提及的桃花和杏树都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象征着春天和希望。
梅尧臣(1002-1060),字子云,号梅溪,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常常融入个人情感。
此诗创作于腊月,正是寒冬时节,梅花在严寒中绽放,象征着坚韧与美丽。诗人在此时写诗,可能是为了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生命力的感悟。
《梅花》一诗以江南腊月的梅花为主题,展现了梅花在寒冷冬季中傲然绽放的美丽,反映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全诗四句,前两句描写梅花的外在美,后两句则通过对比,表现出周围环境的凋零与寒冷,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份凋零的环境中,梅花却依旧展现出其独特的风采,仿佛是在向世人宣告生命的顽强与希望。诗中不仅有对梅花的赞美,更透出一种孤傲的情怀,正如“楚客且休吹玉笛,清香飘尽更应无”所表达的意境,随着梅花的香气渐渐消散,周围的喧嚣似乎也随之远去,留下的是一种宁静与思考。
诗歌中用词简练,意象鲜明,特别是“艳薄自将同鹄羽,粉寒曾不逐蜂须”一句,既描绘了梅花的色彩,又渗透出一种不随环境而改变的独立精神。整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诗歌表达了梅花在冰雪中傲然绽放的精神,象征着坚韧和希望,反映了诗人对生命力的赞美和对自然美的感悟。
诗中提到的季节是哪个?
“艳薄自将同鹄羽”中“鹄羽”指代什么?
诗人的情感基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