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22: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22:05
永遇乐 题熊襄悯狱中诗卷
作者:奭良 〔清代〕
一障乘边,是何人者,目光如炬。盛诩天骄,尊忘天汉,良工心独苦。请来缯絮,不期犁扫,于法宜徵对簿。闻当日,九重嗟异,刘季无此大度。奉春往事,料敌兵形势,汉廷谁及齐虏。自古筹边,庞言多败,哙等难为伍。十年冉冉,臣言可按,无那鼎湖龙去。公行矣,犹遗翠墨,曝光海宇。
这一道屏障上,坐着的是什么人,目光犹如火炬。盛赞天子,忘却了天汉的伟大,优秀的工匠心中独自苦闷。请你把缯帛拿来,没想到却需要犁耕,依律应当一一对照。听说那一天,九重宫阙感叹异常,刘季可没有这样的宽宏大度。回忆春天的往事,料想敌军的形势,汉朝的统治者怎么能比得上齐国的敌人。自古以来,筹划边防,庞大的言辞多是失败,哙等难以为伍。十年渐渐过去,我的言论应当被采纳,但没有那鼎湖的龙去远方。公行已去,仍留下一抹翠墨,映照在广阔的海宇之上。
奭良,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体现出对社会时事的关注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本诗创作于清代,时代背景动荡,诗人借助熊襄的诗卷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与对历史的反思。
本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边防治理的深刻见解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中提到的“刘季”象征着宽容与胸怀,而“齐虏”则暗示了外敌的威胁。诗人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结合,指责当时统治者缺乏决策的智慧,导致国家的衰败。通过对比古今,奭良表达了对时局的不满与对国家未来的期待。
诗中使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如“目光如炬”形象生动,突出观察力;而“鼎湖龙”则是借用典故,增加了文化的厚重感。
诗中提到的“刘季”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刘备
B. 刘邦
C. 刘秀
D. 刘琨
“鼎湖龙”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名利
B. 理想与追求
C. 失败与挫折
D. 外敌
诗中提到的“九重”是指什么?
A. 九个朝代
B. 九重天
C. 皇宫
D. 九个敌国
对比奭良的诗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但奭良更侧重于历史反思,而杜甫则是对现实苦难的直接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