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43: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43:06
误佳期 偶作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枕上春酲犹害,楼上东风偏大。
金笼鹦鹉唤人来,忙出花阴外。
不肯把箫吹,那便将花戴。
脸波底事十分红,莫误将人怪。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日的场景,诗人躺在床上,醉意未去,感受到楼上吹来的强东风。金色鸟笼里的鹦鹉在呼唤人出来,诗人忙着走出花影之外。不愿意吹箫的他,索性将花戴在头上,脸上因春光而显得十分红润,提醒对方不要误解他的心情。
诗中提到的“东风”常用来象征春天的温暖和生机,古代诗词中东风常常与相思、重逢联系在一起。鹦鹉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美丽与灵动,有时也代表着人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望。
陈维崧(约1640—1710),字佩弦,号云谷,清代诗人,擅长词曲,兼及诗歌。他的作品常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风格,受到了当时文人的喜爱。
此诗大约创作于清代,正值春天,诗人通过这一场景表达了对春天的眷恋和对爱情的向往,反映出当时社会中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误佳期》是一首细腻而富有情感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春日的温暖场景,展现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开头“枕上春酲犹害”便将读者带入一种温柔而惬意的状态,春天的醉意让人感到懒洋洋,而楼上吹来的东风则似乎将那个慵懒的状态打破。接着,金笼中的鹦鹉呼唤人出来,暗示着外面可能有美丽的春景或是期待已久的相会。诗人在忙碌中走出花阴,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提到的“不肯把箫吹,那便将花戴”,反映了诗人对情感的执着与矛盾。他不愿意用传统的方式表达情感,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轻松和自然的方式——把花戴在头上,象征着他对春天和爱情的向往。最后一句“莫误将人怪”,则是对可能产生误会的温柔提醒,表现了诗人对人际关系的细腻把握。
整首诗以春天为背景,透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情感的思考,使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与人心的柔软。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爱情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柔情与细腻情感。
诗中“春酲”指的是什么?
诗人选择将花戴在头上,意味着什么?
诗中提到的“东风”象征什么?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陈维崧的《误佳期》更为细腻,李白的作品则更为豪放。两者都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但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通过以上解析与学习,希望能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误佳期》这首诗的美妙与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