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4:03: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4:03:18
《浮碇冈》
作者:傅烈 〔宋代〕
洪水未必能流山,别岛安得居人间。
扶桑夜半光吐焰,铜龙白昼飞尘寰。
初闻其事惊且异,传言岂或流千蛮。
试将图牒为考订,山中记载皆班班。
扶藜喜作山中行,胜处不复愁天悭。
楼台自是人隔绝,峰岫直与天回环。
凭虚搜冥一眺望,日观朱明两山向。
乃知云浮山更浮,二山总在三山上。
从来凡眼不见识,怪怪奇奇千万状。
我疑灵窦皆国宝,不待山人留心匠。
丹崖佛迹直末耳,天巩名山世基仗。
干戈昔为闻马嵬,有坛百尺那能开。
坐中一笑失道士,国势随灭如烟埃。
清庙祀典岁岁举,庆基福地源源来。
愿将此山比南山,歌诗直纪山之隈。
在洪水面前,山脉未必会被冲垮;若没有别的岛屿,如何能有居住的人?扶桑树在半夜光芒四射,铜龙在白昼飞舞,尘埃满天。初次听闻这些事情,既惊讶又觉得奇异,难道传言真能流传到千里之外的蛮夷之地?我尝试查找图纸进行考证,山中记载的事情确实清晰可见。扶藜草在山中生长,我喜爱在山中行走,胜过忧愁于天上失去的美好。楼台与世隔绝,山峰直插云天。凭空望去,太阳和月亮的光辉照耀着两座山。于是我明白,云雾中的山更显得飘渺,二山都仿佛在三山之上。凡人的眼睛从未见识到这些奇妙的景象,真是千奇百怪。我怀疑这些灵异之处都是国宝,不需要山人去精心雕琢。丹崖和佛迹不过是耳闻之事,名山大川的根基全在于天的支持。古战场曾是马嵬,如何能开出百尺高坛?坐在其中一笑而过,国势就如烟尘般消灭。清庙的祭典年年举行,福地的庆基源源不断。愿将这山比作南山,歌诗直抒山之隈。
傅烈,宋代诗人,生平事迹鲜见记载,诗风多表现自然之美,富有哲理思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景物。
《浮碇冈》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表达对人间与自然的感悟与哲理。
《浮碇冈》是一首充满奇幻色彩的诗,傅烈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致描绘,展示了他对山水的热爱和对人类渺小的思考。诗中多次提到的“扶桑”、“铜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人类文明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反思。通过将平常的山水与神话元素结合,诗人赋予了山水以灵性,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存在的思考。
此外,诗中提到的“凡眼不见识,怪怪奇奇千万状”,意在强调对于常人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反映了诗人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整首诗在表现自然之美的同时,透出一种哲学的思考:人类的存在与自然的关系是微妙而复杂的。
诗歌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探索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关系,展现了对自然景观的敬畏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思。
诗中提到的“扶桑”象征着什么?
诗中描述“铜龙”是在什么时间飞舞?
诗中“凡眼不见识”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浮碇冈》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在描绘自然景观上有相似之处,前者注重奇幻与哲思,后者则侧重于壮丽与豪情。两首诗都表现了对山水的热爱,但在情感基调上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