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46: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46:12
士马后见赤松舒道士
满眼尽疮痍,相逢相对悲。
乱阶犹未已,一柱若为支。
堰茗蒸红枣,看花似好时。
不知今日后,吾道竟何之。
这首诗描绘了眼前满目疮痍的情景,见面时感到无比悲伤。动荡的局势仍未平息,仿佛连支撑我的一根柱子也在摇摇欲坠。堆放着的红枣蒸茶,看似花好月圆的时刻,但我却不知道未来的道路将会走向何方。
“赤松舒道士”是指道教中的人物,代表着修道的理想和追求。诗中提到的道士,或许是作者对理想的象征,而眼前的悲惨境遇则与之形成对比,突显出现实的无奈与道德理想的落差。
贯休,唐代诗人,著名的僧人和道士,因其诗作中的哲理性与人文关怀而被后人称颂。贯休的诗风常常富含情感,关注社会现实,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创作于动乱时期,诗人目睹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忧虑和对理想的渴望。
这首诗以简练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深切感受与思考。诗的开头“满眼尽疮痍”展现了眼前的惨象,既是对社会动荡的直接反映,也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接着,诗人用“乱阶犹未已”来强调社会乱象仍在延续,暗示人们在混乱中难以找到出路。
“一柱若为支”则展现了诗人情感的脆弱与无助,仿佛连依靠的支柱都不再坚固,显示出无奈与迷茫。接下来的“堰茗蒸红枣”似乎在描绘一个美好的场景,但与前文的悲惨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表象与内心的矛盾。
最后一句“不知今日后,吾道竟何之”更是将整首诗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困惑与思索,充满了哲理的深邃和对理想道德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递出对动荡社会的深切忧虑与对未来的迷茫,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理想、道德的追求,表现了人文关怀与哲理思考的交织。
诗中提到的“满眼尽疮痍”是指什么?
“一柱若为支”中“柱”指的是什么?
诗人对未来的态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