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45: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45:52
《池上闲吟二首》
作者:白居易
高卧闲行自在身,
池边六见柳条新。
幸逢尧舜无为日,
得作羲皇向上人。
四皓再除犹且健,
三州罢守未全贫。
莫愁客到无供给,
家酝香浓野菜春。
非庄非宅非兰若,
竹树池亭十亩馀。
非道非僧非俗吏,
褐裘乌帽闭门居。
梦游信意宁殊蝶,
心乐身闲便是鱼。
虽未定知生与死,
其间胜负两何如。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在池边,柳条新绿,令人心旷神怡。诗人感叹自己有幸生活在尧舜时代那样的无为之日,仿佛可以成为羲皇那样的高人。尽管四皓(四位高洁的隐士)依旧健康,三州(指三个地区)虽然罢守,但生活尚不至于贫困。诗人希望来客到访时不必担心没有招待,家中酿造的酒香浓郁,春天的野菜也新鲜。这里并非庄园,也不是庙宇,更不是闹市,只有十亩的竹林、树木和亭子。诗人身着褐色的外衣,戴着黑色的帽子,闭门独居。梦游时心中宁静,像蝴蝶般自由,心中快乐,身体闲适,宛如鱼儿在水中游动。虽然生与死尚未定论,但在这之间,胜负又有什么意义呢?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而著称,风格平易近人,情感真挚,尤其擅长写乐府诗。
《池上闲吟》作于白居易晚年,诗人身处浑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思考。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白居易经历了政治的波折,因而对于无为而治的理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池上闲吟二首》是白居易在晚年所作,展现了他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又满足的生活态度。开篇的“高卧闲行自在身”,即表达了诗人希望摆脱世俗的束缚,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他通过描绘池边的柳条新绿,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这不仅是对外界环境的描绘,也是对内心愉悦状态的反映。
接着,诗人提到“幸逢尧舜无为日”,由此引出对理想政治的向往,表达了对无为而治的肯定。在诗中,白居易希望能像古代的贤明君主一样,过上理想的生活。他提到四皓再除,意味着即使隐士们也依旧保持健康,显示出理想生活的持久性。
诗的后半部分,白居易以“非庄非宅非兰若”表达了他的居所并非富丽堂皇的宅邸,而是一个简单的竹林亭阁,体现了他对物质的淡泊。通过“梦游信意宁殊蝶”,表现出他对心灵自由的追求,最终将生死、胜负看得淡然,显示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以自然景物为背景,结合个人感受,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自我生活的满足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体现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表现出对生死、胜负的淡然态度,展现了超脱世俗的哲学思考。
白居易生活在哪个朝代?
诗中提到的“尧舜”象征什么?
诗人认为自己的居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