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1:58: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1:58:46
战马春放归,农牛冬歇息。
何独徇名人,终身役心力。
来者殊未已,去者不知还。
我今悟已晚,六十方退闲。
犹胜不悟者,老死红尘间。
战马在春天放归,农牛在冬天休息。
为何唯有那些追求名利的人,
终其一生都在辛劳奔波?
来的人尚未停歇,去的人却不知道何时回归。
我如今明白得已太晚,到了六十岁才想要退隐闲居。
即使如此,仍比那些不悟之人好,
那些人只会在红尘中老死。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大多通俗易懂,关注民生疾苦,擅长描写社会现实与人情世故。白居易的作品涵盖了五言与七言诗,尤其以《长恨歌》和《琵琶行》著称。
《偶作二首》是白居易在晚年时所作,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在经历了荣华富贵之后,他更加意识到名利的虚幻,以及对内心平静的追求。诗中流露出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比战马与农牛,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与价值取向。战马象征着急功近利的追名逐利,而农牛则代表着踏实安稳的生活。诗中发出感慨,为什么有些人偏偏要在名利的追逐中耗尽一生呢?这不仅是对士人生活的反思,也是对社会风气的批判。
“来者殊未已,去者不知还”两句,描绘了人生的无常与迷茫,暗示着许多人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迷失自我,无法找到归属和方向。诗人自述“我今悟已晚”,是对自己晚年时光的无奈与遗憾,感受到了世俗的压力与困扰,但意识到这一切又为时已晚。他选择了退闲,渴望回归平静的生活,而这条路在他看来,已难以为继。
最后一句“犹胜不悟者,老死红尘间”更是点明了诗的主题,诗人即使在世俗中迷失,但仍比那些毫无觉悟、沉沦于红尘的人要好。这种自省与反思,既是对自我的告诫,也是一种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名利追逐的质疑与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自我反省。诗中通过对比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揭示了名利的虚幻与内心的迷茫,最终希望人们能够追求内心的宁静,而非外在的荣华。
诗中“战马春放归”表达了什么意象?
“我今悟已晚”中的“悟”意为:
诗中提到的“农牛冬歇息”象征: